“太慢了,你带一队锦衣卫,跟我先走,戚景通压阵。”
戚景通说道:“殿下,按照我们现在的速度,最多五日就回去了,什么事这么急?”
“河南大旱,内阁正瞎出主意呢,等不了了,我得先走。”
戚景通不知道为何内阁会“瞎”出主意,但是,靖王说的,肯定没有错。
于是,张鹤龄带了一小队人,快马加鞭,向京师的方向赶去。
昼夜赶路,对体能是个不小的考验,随行的锦衣卫都是精锐,张鹤龄仗着年轻力壮,还扛得住,白露是江湖中人,更不用说,唯一苦的就是谷大用。
此时,谷大用心中暗暗诉苦,我是个太监啊,你让我跟你出来打仗也就算了,现在还要这么折腾,宝宝心里苦啊!
内阁之中,焦芳最为清闲,但是,最近却忙碌不停。
因为,靖王北伐大军要班师回朝了,而且是凯旋而归。
全歼鞑靼部,收复河套,一统漠南,紧接着,收复大宁,治理建州,这每一桩单独拿出来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成绩,可人家出去转了一圈,一股脑全给完成了。
而且,总共也才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如此多的壮举,纵观整个大明朝,也只有太祖、太宗两位皇帝可以与之相比了。
像弘治皇帝这种群臣口中的中兴之君,可是一块地都没有收回来。
所以焦芳提议,按照皇帝御驾亲征的规格,朝廷百官出京城十里,迎接王师回朝。
但是被刘健否了,理由很简单,靖王的功绩再耀眼,他也是姓张,不姓朱,大明朝有严格的礼制,臣就是臣,若是群臣按皇帝的礼仪去迎驾,那真正的皇帝还要不要了?
弘治皇帝只是病重,还没断气呢!
再说了,就算弘治皇帝真的没了,还有太子继位。
靖王永远只是个王爵,不可能成为皇帝。
然而,两人对迎接的规格礼仪还没有商量出结果,却看见谷大用出现在文渊阁。
刘健愣了一下,谷大用不是随军北伐了吗?
他怎么回来了?
“刘大人,焦大人,殿下请诸位去文华殿议事。”
刘健下意识地问道:“太子殿下?”
心说这也不对劲啊,太子殿下还只是个五岁的孩子,跟我们议什么事?
“当然是靖王殿下。”
此言一出,焦芳顿时身躯一震,问道:“靖王殿下回来了?”
“不错。”
“何时到的?”
“刚刚才到,刘大人,你就别问了,赶紧去吧!”
内阁五位大学士来到文华殿,果然,身穿大红蟒袍那位,不是靖王还能是谁?
焦芳反应最快,当下跪拜行礼,口中称道:“臣焦芳叩见靖王殿下,殿下横扫大漠,立下不世之功,正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此言一出,刘健脸色骤变,因为这句话不是随便可以用的。
尚书有云: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通常来讲,就是说天子有善,广大民众共享其利,则可以获得长久的安宁。
但是,这也只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并没有人规定,说这句话只能用来形容天子。
如今靖王所立战功,确实是不世之功,所以说焦芳这么说,只能说是有谄媚的嫌疑,却让人抓不到把柄。
刘健等人纷纷行礼,口中称道:“臣刘健见过靖王殿下。”
“行了,都起来吧!”
焦芳站起身来,激动地说道:“殿下得胜归来,臣等有失远迎……”
张鹤龄突然摆了摆手,示意他先停一下,焦芳立即闭嘴,大气都不敢出。
“打仗的事稍后详细说,”张鹤龄看向刘健,说道,“刘大人,我来问你,河南大旱的奏折是怎么批的?”
刘健斜了一眼焦芳,心知是这货又打小报告了,不过,内阁全力赈灾,有什么不能说的?
“臣等票拟了救灾的方案,户部拨放钱粮,工部、兵部等进行配合……”
话没说完,就被张鹤龄打断。
“赈灾没有错,我是想问你,开挖黄河大堤的提议,内阁是怎么回的?”
刘健话没说完就被打算,心中稍有不快,当下说道:“自然是同意开挖河堤,进行灌溉。”
张鹤龄突然重重叹了口气,问道:“批复何时送出去的?”
“昨日一早便出发了,八百里加急,想来,明日就能送到。”
张鹤龄盘算了一下时间,看来,这场灾祸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了。
“去准备一下吧,河南要发生大灾了。”
刘健不解,说道:“臣等已经在赈济了。”
“我说的是洪灾!”
“洪灾?”
众人不解,不是说大旱吗,哪来的洪灾?
“你们知不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此言一出,刘健顿时满肚子不服气,说道:“回禀殿下,那封奏折中说的是旱灾,而非洪灾,殿下是搞错了吧?”
看着一个个懵逼的脸色,张鹤龄心中暗暗感慨,普及义务教育,任重而道远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寿宁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寿宁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