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
三是栏间步频的稳定保持。
在8个栏间区间中,谢文君始终保持“3步过栏”的节奏,每一步的步长稳定在2.8-2.9米之间,步频维持在每秒3.8-3.9步,栏间跑的平均速度达到每秒8.5米。
这种稳定的栏间步频,让他的身体形成了规律的运动节奏,减少了能量消耗,同时也便于他在比赛中观察对手状态,及时调整竞技策略。
即使在中间栏架阶段遇到轻微的节奏波动,他也能通过微调步长,误差不超过3厘米,快速恢复稳定节奏。
这里展现了极强的栏间节奏控制能力。
起码在预赛的时候。
他还是很快取得优势。
“谢文君表现不错!”
“保持住前三!”
“不断前进,不断前进,第二了!”
男子110米栏的最后一个栏架到终点线的距离为14.02米,这一阶段是冲刺技术与体能储备的综合较量。
谢文君在完成第10个栏架的跨栏后,迅速进入冲刺阶段,其技术动作在保持前期稳定性的基础上。
呈现出“全力释放、精准把控”的特点,将自身的竞技潜能发挥到极致。
最后一栏的跨栏质量直接影响冲刺阶段的速度发挥,谢文君针对这一关键节点进行了技术优化。与前9个栏架的跨栏动作相比,他在最后一栏的起跨攻栏环节呈现出两个明显调整。
一是起跨蹬地力量的适度提升。考虑到冲刺阶段需要更强的水平推进力,谢文君在最后一栏的起跨蹬地时,下肢肌肉的收缩强度比前几栏提高了约10%,蹬地功率峰值达到3000瓦,通过增加蹬地力量,让腾空时的水平速度提升至每秒8.8米,为冲刺阶段奠定更快的初始速度。
从技术动作来看,他的起跨腿蹬地时的膝关节伸展角度达到170度,比前几栏增加了5度,更大的伸展角度让肌肉收缩的行程更长,从而产生更强的发力效果。
二是腾空轨迹的小幅调整。为了缩短最后一栏的腾空时间,让冲刺阶段更早启动,谢文君将最后一栏的腾空轨迹进一步压低,身体重心最高点距离地面约1.25米,仅比栏架高出18厘米,腾空时间缩短至0.35秒,比前几栏减少了0.03秒。
这种小幅调整既保证了过栏的安全性,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时间损耗,体现了他对不同比赛阶段技术需求的精准判断。
下栏推进环节,谢文君的技术动作更加紧凑高效。着地时的缓冲时间缩短至0.1秒,比前几栏减少了0.05秒,缓冲结束后立即启动蹬地发力,蹬地发力的速度比前几栏提升了8%,通过“短缓冲、快发力”的技术组合,快速将跨栏后的动能转化为冲刺速度。
此时,他的上半身略微前倾,倾斜角度从栏间阶段的20度增加至25度,通过增大身体前倾角度,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提升冲刺效率。
进入纯冲刺阶段,最后一栏下栏后至终点线。
谢文君的技术核心从“栏间节奏把控”转向“全力速度释放”。
其技术动作呈现出“爆发性、连贯性、稳定性”的三重特征。
从腿部动作来看,他的步频与步长实现了最优匹配。冲刺阶段的步频提升至每秒4.2步,比栏间阶段提高了0.4步,步长则保持在2.9米左右,通过“高频次、大步长”的组合,让冲刺速度持续攀升至每秒9.2米。
观察其蹬地动作,前脚掌着地后,踝关节快速跖屈,膝关节与髋关节迅速伸直,形成“三关节协同蹬伸”的发力模式,这种发力模式能最大限度调动下肢肌群的力量,将肌肉能量高效转化为推进力。
同时,他的小腿摆动幅度明显增大,摆动腿蹬离地面后,小腿快速向大腿折叠再向前伸展,折叠与伸展的循环速度达到每秒2.1次,通过加快腿部摆动节奏。
上肢动作在冲刺阶段发挥了重要的平衡与助力作用。谢文君的手臂摆动幅度比栏间阶段增加了约20厘米,摆动速度提升至每秒4.8米,手臂以肩为轴进行前后大幅度摆动,摆动方向与腿部蹬地方向保持一致,通过手臂的惯性带动身体向前推进。
此时,他的双手呈半握拳状,肘部弯曲角度稳定在90度左右,这种姿势能减少手臂摆动时的空气阻力,同时让肩部肌肉保持放松,避免因过度紧张导致动作僵硬。
观察其肩部状态,始终保持水平稳定,没有出现左右晃动或上下起伏的情况,通过核心肌群与肩部肌肉的协同发力,确保上肢摆动与下肢蹬地形成完美的力学协同,最大化提升冲刺效率。
“谢文君!”
“压线!”
“应该是小组第二!”
“看看最后成绩。”
杨剑看了看导播给出的最终成绩,立刻高呼——
“谢恩·布拉斯瓦伊特,小组第一13.28。”
“中国选手谢文君13.35,小组第二!”
“直接晋级!”
“牙买加选手奥马尔·麦克莱奥德第三13.43……”
“刘祥你怎么看?”
“表现不错。”刘祥笑道:“他现在已经比以前成熟了很多,你看看慢镜头回放,最后下来之后可以从容的保持速度,不去浪费体能,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
“在大赛里面可以发挥成这样,说明他对于整个比赛是有规划的。”
“还是很期待接下来的比赛。”
“是的,这也算是短道项目的开门红。”
“希望其余选手,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
“在鸟巢释放出最好的自己!”
喜欢体坛之重开的苏神请大家收藏:(m.20xs.org)体坛之重开的苏神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