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道身影依次从运动员通道走出。
瞬间成为全场视线的核心。
第3道的选手费米·奥格诺德率先引发关注,这位1991年出生的卡塔尔名将身着黑色紧身战衣,点缀着卡塔尔标志性的黄色条纹,肌肉线条流畅而充满爆发力。
他双手叉腰,缓缓踱步至赛道旁,眼神锐利地扫视着前方的跑道,偶尔抬手活动肩颈,举手投足间透着自信。
复出之后转战100米为主。
他认为自己现在起码拥有了9.80 的实力。
当然,按照他的教练和他的团队说法是,他的确在训练中跑出过这样的成绩。但是训练中能跑出来和你在比赛里能跑出来,那是两码事啊。
尤其是对于你奥古诺德来说。
你就是典型的在比赛里面难以发挥最强实力的那一类人。
第6道的选手拉蒙·吉滕紧随其后,1987年出生的他正值竞技巅峰,蓝色战衣上的国旗标识格外醒目。他没有急于踏上赛道,而是在原地反复弹跳,感受肌肉的弹性,随后弯腰拉伸大腿后侧,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严谨,10.02的赛季最佳让他具备冲击前三的实力。
第4道的选手本·优素福·梅特、第2道的选手理查德·基尔蒂也纷纷亮相。
他专注地调试着跑鞋鞋带,神情严肃。
基尔蒂则挥舞着手臂向观众致意,GBR的标识在灯光下清晰可见,作为小鹰国的核心选手,他的稳定发挥早已在国际赛场得到印证。
当第5道的张培萌登场时,“鸟巢”瞬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这位1987年出生的中国飞人,身着红色紧身战衣,胸前的“CHINA”字样如同火焰般耀眼,黑色短裤搭配白色跑鞋,简洁而极具冲击力。
“张培猛来了。”
杨剑道:“这一组最有竞争力的就是他以及奥古诺德,还有凯斯顿·布莱德曼。”
“这场比赛的前三应该会是他们三个人。”
说实话,按照纸面阵容来推断,的确是这样。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
纸面阵容。
就是纸面阵容。
这里面混进来了一个大水货。
登上赛道后,选手们迅速投入到赛前热身中。费米·奥格诺德的热身极具针对性,他先是进行了10次高抬腿,膝盖精准抬高至髋部水平,随后展开摆臂练习,双臂以肩为轴快速前后摆动,幅度规整且频率极高,每一次摆臂都带着强劲的力量感。
他还特意进行了两次30米加速跑,起跑时的爆发力和途中跑的节奏都展现出顶级水准,冲过模拟终点线时,他握拳怒吼,显然是在调动自身状态。
拉蒙·吉滕则专注于起跑技术的打磨。他反复调整起跑器的角度,将前脚与起跑线的距离精准控制在自己习惯的区间,随后俯身趴在起跑器上,进行了三次模拟起跑。
双手推离地面的力度、腿部蹬地的角度、身体前倾的幅度,都经过细致校准,起身时还会与教练低声交流,不断微调动作细节,力求起跑瞬间的完美发力。
最让人关注的,当然还是张培猛。
张培萌的热身流程简洁而高效。
他先是绕着赛道慢跑半圈,活动开全身关节,随后进行动态拉伸:
弓步压腿时,后腿伸直,臀部下沉,感受大腿前侧的拉伸感。
侧弓步时,身体保持正直,双手自然下垂,充分舒展髋部。热身的核心环节,他聚焦于启动加速练习——屈膝、蹬地、摆臂,每一个动作都紧凑而规范。
肘部弯曲角度始终保持在最佳发力区间,髋部前送幅度精准,仿佛在演练一场没有对手的对决。
偶尔,他会停下脚步。
用手感受赛道的弹性,指尖划过塑胶表面,像是在与场地完成最后的契合。
指令尚未响起,选手们已纷纷走向各自的起跑器,开始进行最后的精准调试。
费米·奥格诺德跪在第3道,双手调整起跑器的前后距离,他的起跑器设置较为靠前,前脚距离起跑线约40厘米,后脚与前脚间距约30厘米,这种设置更利于他发挥爆发力强的优势,能够在起跑瞬间快速蹬地发力。
调整完毕后,他俯身趴在起跑器上,感受着发力角度,随后起身微调,反复三次才最终确定位置。
拉蒙·吉滕的起跑器设置则偏向保守,前后脚间距稍大,约35厘米,这种设置能让他在起跑后更稳地过渡到途中跑,契合他步幅开阔的技术特点。他趴在起跑器上时,身体重心压得很低,双臂弯曲贴于体侧,指尖轻触地面,反复感受发力时的肌肉反馈。
张培萌走到第5道,他的起跑器设置经过了长期的训练验证,前脚距离起跑线38厘米,后脚与前脚间距28厘米,这种间距能让他的髋、膝、踝三关节在蹬地时形成最佳发力角度,兼顾爆发力与发力效率。
他没有急于趴下,而是先弯腰用手按压起跑器的踏板,感受其弹性,随后调整跑鞋位置,确保脚掌能完全贴合踏板,避免发力时打滑。一切就绪后,他俯身趴在起跑器上,身体重心前移,肩部超过起跑线,双臂弯曲,肘部靠近躯干,指尖轻触地面却不卸力,肌肉保持着“蓄势待发”的弹性紧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体坛之重开的苏神请大家收藏:(m.20xs.org)体坛之重开的苏神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