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必败的局面。”黎牙实平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到泰西,是为了完成马丽昂的未竟之事,至于能不能做到,黎牙实觉得不能,这完全不是事在人为,就能做到的。
“陛下,带来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黎牙实诚恳的说道:“此业,唯有前赴后继。”
“大明能有今日之辉煌,就是前赴后继,一代又一代的反抗,一次又一次的伐无道,前赴后继。”
黎牙实在大明生活了二十年,对于大明为何是天朝上国的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除了伐无道之外,就是薪火相传。
这两个基本的共识,造就了今日大明两百年的辉煌,缺一不可,哪怕缺少一个,都无法完成哪怕一次的纠错。
“行吧,那就去吧。”朱翊钧选择了放行,黎牙实去意已决,留是留不下了。
黎牙实写的论中国,朱翊钧已经看了许多次,他有几个不太理解的地方,询问了黎牙实,得到了一些不太明确的答案。
“陛下所问之事,臣只是一知半解。”黎牙实眉头紧锁的说道:“陛下问其究竟,臣只能以文成公和王谦一事举例了。”
“陛下,文成公有功于江山社稷,在万历维新浩浩荡荡的大势之下,他在洪武军屯卫所和永乐住坐官厂的基础上,将其合流在一起,制定了官厂制度。”
“但是文成公没有把官厂传给自己的儿子王谦,而是还给了朝廷。”
“其实当时很多人讲,文成公会在离世之前,打压官厂的总办、大工匠,展现自己的暴怒,而后等到他离世后,王谦作为儿子,就可以施恩于这些总办和大工匠,进而笼络人心。”
“但文成公没有,他没有做出父死子继的戏码,而是还给了朝廷,身股制改制后,官厂不仅是朝廷的,同样是匠人的,完成了官厂制度的建设。”
“臣是一个夷人,在臣看来,这就是大明贵为天朝上国的另外一个原因,大明人尊重秩序,这种尊重,让大明人享受秩序、安定两百余年。”
黎牙实不觉得这是王崇古个人操守的问题,而是尊重秩序这种普遍文化和共识的结果。
除了王崇古没有搞父死子继之外,还有孙克弘举荐了陈敬仪为新的商总,而不是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老国王死的时候,总是刻意打压旧臣,等到新王登基,新王会对旧臣进行照拂、施恩笼络,这是一种人尽皆知,笼络人心的办法。
这种把戏,人尽皆知,但这个把戏,在这片土地上,总是反复上演。
既然每个人都知道,为何还能成功笼络人心,答案就在尊重秩序这四个字上。
旧臣被打压而后被施恩,这个过程,旧臣遵循了秩序,而新王不担心旧臣反抗自己,因为旧臣反抗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天下秩序。
这也是司马懿被饱受诟病的根本原因,司马懿不尊重秩序。
魏明帝曹叡死时,特意将司马懿确定为顾命大臣,另外一个顾命大臣,则是宗室曹爽。
齐王曹芳继位,登基称帝,曹芳对司马懿极好,先是给了司马懿升官大司马,再升为太傅,并赐恩典,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曹芳对司马懿极其信任,司马门的守军,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正始四年,司马懿出征,要去打皖城诸葛恪,曹芳驾车出津阳门,亲自为司马懿送行。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大将军曹爽及其家人、架空对他礼遇有加的曹芳,是毫无道理的,是彻头彻尾的背叛,是对天下秩序的挑战。
以至于在西晋建立之初,都不知道如何美化司马懿豢养死士、发动兵变这件事,甚至连皇帝曹芳步步紧逼,要置司马懿于死地的故事,都讲不出来。
因为发动兵变的关键,司马门的守将,还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懿能成功是因为皇帝曹芳的信任。
这是莫大的信任,才会把自己的生死交给他们司马家,但司马懿辜负了这份信任。
西晋无可奈何,只好把诸葛亮抬了出来,这可是司马懿的一生之敌,却成了西晋塑造忠君的典型人物。
大明人普遍尊重秩序,相应的,秩序也不吝啬,赐予了大明两百年多年的安定和和平。
在大明时间久了,就会容易忘记战争的残忍,而对战争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向往,甚至对封建二字,都会有些幻想,觉得可以解决部分央地矛盾。
这种吃饱了撑的向往和幻想,让黎牙实感触良多,他多么希望泰西人,也能过上安定和祥和的日子。
几百年,数代人,享受秩序带来的好处。
黎牙实坐直了身子说道:“陛下,请相信文恭公说的,夷狄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这句话是真的,泰西人,或者说蛮夷,并不尊重秩序,他们习惯了出尔反尔,习惯了言而无信,习惯了胡搅蛮缠。”
文恭公就是万士和,这位礼部尚书,在礼部讲的最多的就是这句。
千万不要相信任何蛮夷给出的任何承诺和任何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朕真的不务正业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朕真的不务正业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