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关于从辽东到广州,沿海地带设置步营,并没有获得普遍共识。
在部分朝臣们看来,还是有点太贵了,以浙江九营、南京振武营这样的地方性质的步营为宜。
大明沿海地带十分的富裕,地方财政完全能够养得起类似浙江九营的地方步营,完全没有建立朝廷直管步营的必要。
水师精锐加上地方步营,完全可以保证地方安宁,防止海患的发生了。
二十七个步营,每年超过330万银的军饷支出,对于朝廷而言,戎政靡费将近两千万银的规模,还是有点太多了。
这种恐怖的军费支出,在嘉靖年间是不可想象的。
以嘉靖进士为主的大臣们,对于皇帝如此奢侈的做法,表达了自己的不解,现在的军事实力,真的完全够用了,天下没有那么强力的敌人,需要如此庞大的军费支出。
陛下难道准备远征泰西不成?
“大臣们的顾虑是为了江山社稷考虑,嘉靖年间大明岁入五六百万银,万历维新的今天,超过六千万银的岁入,大臣们不得不顾虑,大明岁入能一直维持如此庞大的规模吗?”
“一旦无法维持,营兵建设容易,可裁撤就很难了。”朱翊钧将几本反对的奏疏,放在了面前。
以少司徒侯于赵为首的一批人,他们的反对,不是为了对抗皇权,而是表达担忧。
兴衰这事儿,这片土地反反复复上演了很多次,今天兴盛,养得起,明天衰亡,养不起了,要裁撤,那暴力必然失控。
南京振武营兵变、杭州罗木营兵变,都是战争逐渐结束,削减待遇之后,引起了哗变。
北方需要营兵镇守,而且依托于军屯卫所存在的二十七个步营,即便是解散,也就是返回卫所,还能种地活下去。
可沿海地区地区的营兵,可没有那么多的军屯卫所做兜底了,两百年兼并,稍微富裕一点的地方,军屯卫所的田产,早就被兼并一空。
“其实还有个路子,大臣们都没说。”朱翊钧笑着说道:“养不起的时候,营兵搞天下均田好了。”
张宏真的一点都不敢接这句。
矛盾的演变具有不可预知性,这是普遍存在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构成一个矛盾的小矛盾实在太多了,没人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
营兵天下均田的过程,一定会变成群雄蜂起、逐鹿中原的军阀乱战,最后的结果就是生灵涂炭。
“大臣们讲的对。”朱翊钧朱批了侯于赵等人的联名奏疏,先把已经达成共识的九边二十七营做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再议沿海备倭步营之事。
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朱翊钧还很年轻,他一点都不着急。
“报!陛下,安南塘报!”一个缇骑匆匆忙忙的跑进了晏清宫御书房,将火漆封好的信筒呈送到了御前。
朱翊钧检查火漆,打开了信筒,查看了书信火漆印绶后,仔细看起了塘报。
来自征南大将军陈璘和征南将军骆尚志的塘报。
安南平安王、摄政王郑松,征调了足足十二万大军,号称三十万,从升龙城向着海阳城和广安城而去,试图一举夺回海阳和广安城。
骆尚志是先锋,广安和海阳二地,他只有三千人,他沉着应对,从广安撤军,集中力量防守海阳。
如果打不过,可以从水门直接出海离开,广安则需要走一段河道,才能入海。
“这个名叫杜桧的家伙,真的不是海防巡检发展的细作?!”朱翊钧看着战报,总觉得这个杜桧的所作所为,都太像大明细作了!
骆尚志打广安的时候,杜桧不动如山;
等到广安被大明军攻破,杜桧觉得独木难支,转进如风,望风而逃;
郑松组织了足够的兵力,以十二万击三千,无论怎么看,优势方都是安南。
骆尚志也搜集到了足够的水文地理,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准备返回姑苏岛主营,等安南军再而衰,士气不在的时候,再取广安和海阳。
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杜桧领兵两万,贪功冒进,急速行军,直扑海阳而来。
十二万人的确太多了,骆尚志手下三千人绝不是对手,可杜桧就来了两万。
墩台远侯将情报传来后,骆尚志还以为其中有诈,有埋伏,是郑松在诱导三千陷阵先锋出城作战,一举歼灭。
但最终骆尚志确定,并非设伏,杜桧真的和后军相距甚远,战机稍纵即逝,骆尚志没有犹豫,果断在必经之路的鱼嘴滩设伏,一举击溃了杜桧。
这次的击溃,引发了总溃败,后军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就遇到了大量的溃兵,大明打过来了,本就人心惶惶的军队,很快就变成了,谁逃得慢,谁就是殿后的场面。
“戚帅给朕讲戎事,就总是说:撤退时,最大问题,就是谁来殿后,强军自然是精锐殿后,弱军是谁跑得慢谁殿后,但这些跑得慢的军兵,又不傻,他们会举手投降。”朱翊钧想起了戚继光讲戎政讲的内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朕真的不务正业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朕真的不务正业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