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在吕宋折腾出了十二件大案,杀人极多,这种杀戮,引起了大明道德卫道夫的讨伐,怎么可以如此杀人呢?王谦这一十二大案,林林总总杀了足足余人,甚至很多都不在统计之内。
他之所以要大开杀戒,其实原因也简单,因为这些案子,都是吕宋铜章镇叛乱的后续。
吕宋铜章镇汉民揭竿而起,事情的起因是,总督府委派到铜章镇的官吏,为了图省事,和当地的教士狼狈为奸,偏袒红毛番教士和投靠这些教士的夷人,最终逼反了铜章镇的汉民。
殷宗信作为总督,亲自前往镇压,把这些官吏、教士、夷人统统吊死,才安定了汉民。
这个案子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连皇帝都着急南下,唯恐吕宋局势发生了变化,连带着铜章镇的汉民揭竿而起,再加上这一年的十二大案,统称为吕宋教案。
王谦和殷宗信处理清楚了铜章镇的问题后,对整个吕宋地面,进行了全面的摸排,才有了这十二大案的出现,人死的已经不是血流成河了,连海里的鱼都喂饱了。
杀的多吗?确实很多,大明皇帝这二十三年,五大案,都没杀这么多人,王谦一年杀的都超过了皇帝二十三年的总数。
朱翊钧对吕宋这十二大案挨个过目过,他对着张宏无奈的说道:“朕去了,朕也只会念杀字经,别无他法,官吏不敢开罪更加抱团的教士和夷人,就开始为难汉人,事已至此,不念杀字经念什么?”
“念仁义礼智信?这些士大夫要逗夷人笑吗?”
“朝臣对王谦的批评,都是站在大明腹地去看,真的去了吕宋,他们也只有这一个办法,甚至只会比王谦杀得更狠。”
“王谦朕很熟悉,他虽然仗着他爹做事有些嚣张跋扈,但骨子里非常的柔仁,他嘲讽姚光启脸上的刀疤,得知真相后,恨不得夜里起来扇自己两巴掌,并且以姚光启为榜样,要做个对大明、对万民有用的人。”
“文成公天天揍他,文成公走后,王谦单枪匹马拦了匠人下山入城,这已经很孝顺了。”
“他在松江府做知府,也对于杀人案,都会慎重再慎重,每涉杀案,都要亲自过问,防止错案冤案,履任五年,从无一件冤案,人称青天。”
“如此柔仁的君子,到了吕宋,一年折腾了十二起大案,杀的人头滚滚,是王谦的问题吗?”
朱翊钧对王谦真的很熟悉,这家伙作为京师第二纨绔,和皇帝的私交极好,皇帝真的很了解王谦,这不是个坏人,更不是个杀星,他要是杀星,姚光启这个宿敌被姚家抛弃,王谦就该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了。
但王谦没有痛打落水狗,他明明可以那么做的。
那不是王谦的问题,那是谁的问题?
朕好好的一个君子,到了吕宋成了杀星,吕宋夷人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吕宋这十三件教案,是朕朱批的,杀是朕定下的,他们要骂,就骂朕吧,朕是虱子多了不痒。”朱翊钧再次强调,王谦的行为,不是私刑,不是他个人的意志,是皇帝有明确旨意,那王谦作为臣子,不杀不行了。
张宏低声说道:“这十三个教案,除了杀孽多之外,就是这一万三千人里,还有两千四百汉人。”
这才是王谦最被诟病的一点,大明又没有夷人出身的大臣,自然没人帮夷人说话,主要是这些汉人,王谦照杀不误,这是不是值得商榷。
“这些亡命之徒,通教通夷,以欺压汉人取利,不该死吗?”朱翊钧反问道。
“是该死。”张宏说到这里就停下了,他是个宦官,他这些话,就是在提醒陛下,为什么一些士大夫会骂王谦,其动机就在于,因为除了地域不同之外,这些人在大明腹地,也在欺压汉人取利。
王谦继续升转,大刀就砍在了他们的脑袋上,所以要竭力攻讦。
作为宦官,要无时无刻、随时随地、各种方式,给士大夫上眼药,一来体现自己没有跟文官勾结,二来,这也是宦官的天然立场,屁股决定脑袋。
万历维新,宦官和士大夫们可没有停战。
“好你个张宏。”朱翊钧立刻明白了张宏为什么说这些,笑着说道:“冯大伴的本事,你倒是学到了一点。”
“只有一点皮毛而已。”张宏十分诚恳的说道,他要是有冯保一半的本事,那李佑恭就得继续论资排辈去,可惜他只有一点点皮毛。
李佑恭就不同,李佑恭说士大夫的坏话,那都是奔着诛心之钺去的,而且李佑恭治阶级论,治的极好,在广州府一年,为保证前线节节胜利,提供了基础条件。
李佑恭就奏闻了一件广州势豪的案子,这些富商巨贾,扑买了大明军需,以次充好,等到这批军需起运之时,李佑恭抽检发现了里面的猫腻,按理说,这事儿富商巨贾使点银子,苦一苦作战的丘八,才是正常的发展。
但这四个富商巨贾们,直接被李佑恭抄了家。
广州地面势要豪右们全都嘲讽这四个暴发户,暴发户就是暴发户!一点生存经验没有!不像他们这些势要豪右,经历过殷正茂、凌云翼、王家屏这些家伙后,已经深谙生存之道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朕真的不务正业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朕真的不务正业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