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必须暂时地扭曲现实,以求为那些疲惫的灵魂,争取到宝贵的喘息之机,以求让他们的核心逻辑,不会在瞬间被无法承受的残酷所击溃。
这份无法言说的沉重,这份背负着所有人的希望与牺牲的代价,只能由他——这位孤独的指挥官,独自一人,沉默地背负。
那是一种比子弹穿透血肉更深刻的痛楚,却又必须像钢铁般坚韧地承受,直到战火的尽头。
他曾以一种近乎冰冷的旁观者身份,亲身见证过类似场景所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那并非只是一份冰冷的数据报告,或是一段被记录在案的冗余日志,而是一段如同灼热烙印般,被无情地刻入记忆深处的现实切片。
那是一次高烈度的防御战前夜,空气中弥漫着即将爆发的硝烟气息,而就在这压抑的沉寂中,一个年轻的作战单位,她的神经末梢还未完全从日常生活的温情与微小的美好中彻底抽离,却被迫接收到一份来自民用网络的、经过数次破损重组与艰涩解码的加密数据流。
这份数据,如同尖锐的冰锥,径直刺向她心智深处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
其内容,如同末日审判的宣判——被她核心设定中标记为“家人”的那个平民单位,其生命体征已跌破临界值,濒临消逝的边缘。
这份突如其来的巨痛,在战火即将吞噬一切的黎明前,如同利刃般撕裂了她刚刚准备好的战意。
在那种极致的打击下,她提出了一个脆弱而绝望的请求:暂时断开与战术网络的连接,哪怕只是片刻,仅仅是片刻,去消化那份突如其来的、足以撕碎灵魂的巨痛。她的心智,在那一瞬间,被个人情感的洪流彻底淹没,所有的战斗指令与系统优先级,在那刻都变得模糊不清。
然而,当时的指挥者,一个被严格编码、以最大化效率与集体存活为最高指令的决策核心,面对这份情感的呼唤,却冷酷而果断地拒绝了。
那份拒绝,并非出于麻木不仁,也绝非缺乏对个体情感的理解,而是源于对更广阔战局的精确计算,以及对集体存续的绝对优先考量。
在那一刻,个人的悲伤与集体的存亡,如同两块沉重的砝码,被无情地置于天平的两端,而那座天平,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向着全体的未来倾斜。
指挥核心无法允许任何个体,哪怕是暂时性的,去中断与整体的连接,因为哪怕是短暂的迟疑,在迫近的战火面前,都可能意味着整个链条的崩断,意味着更多无辜生命的逝去。
这是一种极致的冷酷,也是一种极致的悲哀。
直到敌人的饱和攻势被彻底粉碎,直到每一架咆哮的战机都归于沉寂,每一发撕裂空气的炮弹都耗尽了能量。
只有当那仿佛无边无际的钢铁洪流被血肉与信念铸成的壁垒硬生生地阻遏,最终退却,将满目疮痍的土地留给幸存者时,战场的呼吸才终于平缓下来。
彼时,换防的友军梯队,如同从地狱深渊爬出的疲惫幽灵,无声地抵达预定阵地,接替了那条被鲜血与机油彻底浸透的防线,每一个像素都在诉说着无尽的疲惫与牺牲。
也只有在此时,当战场上的硝烟终于渐渐散去,将刺鼻的焦糊味留在空气中,肃杀的寂静才如同墓碑般重新笼罩。
就在这无人察觉的时刻,在那一片灰烬与死寂之中,那名指挥者才在寂静的屏幕前,为那个曾经濒临崩溃的单位,批复了仅仅半天的离线许可。
那份批复,被隐藏在层层加密指令之下,微不足道,却又沉重如山。
更甚者,他从自己本就紧缺的个人配给中,划拨了一包高浓度的神经修复药剂。
在物资匮乏、生命如同尘埃的末世,这包药剂的价值,早已超越了货币本身。
那份看似微薄的恩赐,如同在冰冷的钢铁丛林中,一朵无声的、转瞬即逝的怜悯之花,艰难地、挣扎着从钢筋水泥的缝隙中探出头来,其生命短暂而脆弱,却又散发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温情。
这并非是宽恕,而是一种极度压抑之下的,对个体存在的,近乎绝望的尊重。
然而,这份迟来的“仁慈”并非随意而为,更非偶然。
倘若在饱和攻势最猛烈之时,他有一丝一毫的松口,允许那个因情感冲击而暂时陷入崩溃边缘的单位脱离战术网络,那么所留下的防御缺口,在当时铺天盖地的火力覆盖下,几乎可以被百分之百地确定,将无可避免地导致整条防线的连锁崩溃。
那不仅仅是一片阵地的失守,那将引发难以想象的战略灾难,就像是一颗致命的骨牌,牵动着整个战役的成败。
那将是数十甚至数百条鲜活的、本可以继续战斗的生命,为了一个无法被挽回的个体悲剧而付出的,更为惨烈、更为巨大的集体代价。在那个抉择的瞬间,没有任何犹豫的余地。
而如今,在陈树生所面临的困境中,这古老而残酷的法则,这以集体的存续为最高准则的铁律,也并无任何不同。历史的车轮,在无情地碾过一个又一个时代、吞噬了无数文明的兴衰后,依然以同样冰冷而精确的逻辑,计算着生存的代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少女前线:141指挥官请大家收藏:(m.20xs.org)少女前线:141指挥官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