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包拯与陈世美的风波扰乱了宋国朝堂。
大明的大军,也在朱胜一声令下,再次开拔。
昔日燕国,今日黔州。
秦良玉身着银甲,披风猩红如血,伫立在高岗之上,目光冷峻地望向东方。
她的身后,是肃然列阵的白杆兵,以及来自边军整合而成的精锐步骑。
这些经历过灭燕之战的老兵,眼神中透着嗜血的锋芒和对功勋的渴望。
“秦帅,各部已集结完毕,随时可出征。”
立下大功的邓艾沉声禀报。
秦良玉微微颔首,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缓缓拔出了腰间的佩剑。
剑锋在昏黄的日光下划出一道寒芒,直指东方宋境。
“出兵!”
没有激昂的战鼓,没有喧嚣的呐喊,只有钢铁甲叶摩擦的铿锵之声,汇成一股沉闷而令人窒息的洪流。
数万大明将士,如同决堤的黑色潮水,向着宋国边境而去。
铁蹄踏碎枯草,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与此同时,大理故地。
诸葛亮军团已然开拔。
中军大纛之下,诸葛亮羽扇纶巾,坐于四轮车上,神情依旧从容,但眼眸深处却闪烁着洞察天机的锐利。
身旁,李定国顶盔掼甲,按剑而立,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这支由原诸葛亮部、李定国部以及收编的大理精锐组成的东进兵团,兵分多路,沿着崎岖的黔中古道,如同数把尖刀,刺向宋国相对空虚的西南腹地。
他们的目标,是宋国两湖地区的粮仓与战略要地,意图截断宋国水道的联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山林间,鸟雀惊飞,野兽遁走。
明军士卒步履矫健,尽管道路艰难,但军纪严明,士气高昂。
而除了秦良玉与诸葛亮两军。
原本就在边境拦截清国,宋国救援燕国的俞大猷军也已然动了起来。
接下来,他将会与秦良玉军兵合一处,以绝对的军力,碾碎宋国西方的将门双壁——吴玠、吴璘。
而除了地上的三军。
这一次,朱胜还下令动用了原本维持商路的水军。
因为考虑到韩世忠本就是宋国来的降将。
为了照顾韩世忠,这一次,朱胜并未下令让韩世忠出兵。
这一次,从海上进攻宋国的,乃是大明赫赫有名的名将胡宗宪。
而这一次,随胡宗宪一同出征的,还有着胡宗宪如今最看重的少年将军——郑成功!
地上三军,海上水师。
三支大军,百万兵马。
同时从三个方向进攻宋国。
显然,朱胜并不打算给宋国任何反抗的机会。
而大明两路大军的动向,自然也如同两道巨大的阴影,迅速笼罩向风雨飘摇的大宋。
边关告急的狼烟,一道接一道地冲天而起,将噩耗传向临安。
……
大宋,临安皇宫,文德殿。
往日里庄严肃穆的大殿,此刻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压抑。
龙椅上的赵构,脸色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握着扶手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
他环视着下方垂首肃立的文武大臣,目光从一张张或惶恐、或麻木、或躲闪的脸上扫过。
“说话啊!”
赵构的声音带着一丝尖锐的破音,打破了死寂。
“明军三路并进,边关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
“你们……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如今国家危在旦夕,难道就没有一人能为朕分忧吗?”
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武将行列最前方,那个面容刺着黥文,却依旧身姿挺拔的身影上。
“狄卿,你是朕的枢密使,是朝廷武官之首。”
“你告诉朕,边境……还能守多久?”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狄青身上。
这位昔日令西夏闻风丧胆的名将,此刻眉头紧锁,古铜色的脸上写满了凝重。
他深吸一口气,出列躬身,声音低沉却清晰地回荡在大殿之中:
“回禀官家。”
“西线秦良玉部,皆是百战精锐,兵锋正盛。”
“我军西部边军虽奋力抵抗,然……装备、士气皆逊于敌。”
“不过好在西部本为重地,机械粮草充足,加之吴玠、吴璘也都堪称名将,短时间应该还没什么。”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沉重:
“问题,主要还是在西南。”
“西南方向,明军兼有李定国之悍勇与诸葛之谋略,更兼收大理蛮兵,熟悉山地形。”
“我军西南防线本就薄弱……依臣愚见,边境诸军,抵挡不了多久。”
“最后战场,恐怕也只能够放在两湖一带,看襄阳吕文德、吕文焕二位将军的发挥了。”
“而襄阳,若无强援。”
“恐怕也只能支撑半月。”
“半月?”
赵构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身体晃了晃,几乎栽倒,旁边的内侍连忙上前搀扶。
狄青头颅垂得更低,声音带着一丝苦涩:
“官家,明军火器犀利,远超我军。”
“野战,我军胜算渺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大明天子,打钱!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大明天子,打钱!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