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结束后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样,将帅就不能拥兵自重。
加强防御南北朝时期,突厥人作为北方最主要的一个游牧民族,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侵扰内地。北周时期,隋文帝一直采取和亲政策,缓和双边关系。
开皇三年(583),突厥大举南侵,隋文帝派兵将其击败,并大修长城加强防御。
后来,更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促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不已,隋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
此后,战败的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向西面发展称雄西域(后在唐高宗时被唐朝消灭),东突厥则受到了隋朝的控制(后在隋末大乱中再次崛起,空前强大”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后被唐太宗消灭),中国北方边境逐渐稳定。统一全国隋朝初年,在南方还存在有西梁和陈两个政权。
西梁虽然以南朝正统自居,与陈朝对立,但地少国弱,一直是北方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国。开皇七年(587),隋文帝召西梁皇帝萧琮入朝,废之并吞西梁,由此完全做好了南下统一全国的准备。
开皇八年(588),隋文帝以晋王杨广为帅,起兵南下攻陈。
开皇九年(589),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情急之下带着两个爱妃躲藏到一口枯井中,后来被俘。至此,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以后中国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南北朝结束。
经济隋文帝隋文帝自立国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
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在开皇五年(585),即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
革除弊端隋文帝在经济上也实行了一些极为有利的措施。首先是革除弊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士家大族垄断了一切,他们隐匿了大量的户口,既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针对这些,隋文帝进行了户籍整理,并采纳了贤相高颎提出的“输(租赋)籍(户籍)之法”。
即由政府制作”输籍定样”,令州县依样确定户等上下,每年检查一次,百姓按其规定的数额来纳税,有效地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经济力量和政治特权,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唐代理财家杜佑,曾给予此项措施以高度的评价:“隋代之盛,其由于斯。”
减轻赋税其次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开皇初,面对南北朝以来赋税有增无已的状况,民部尚书苏威提出应“减赋役,务从轻典”。
隋文帝便下今采纳北朝时赋役最轻的北齐法。
在此基础上,隋文帝又曾多次下令减免赋税。
同时,隋文帝还下令将服役年龄由十八岁推迟到二十一岁,每年服役期限由一个月减为二十天,调绢由一匹改为两丈,并规定不服役者可以纳庸代役,丁男五十可免役收庸。
隋文帝的此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再次是兴修水利事业。
继战乱之后建立起来的隋初是水利荒废,漕运堵塞。
开皇初,都官尚书元晖“奏请开引杜阳水灌溉三畤原”,隋文帝欣然采纳,于是“卤之地数千顷,民赖其利”。
工部尚书于仲文又提出:“请决渭水,开漕渠”。
隋文帝便让他负责此项工程,以后又曾命太子左庶宇文恺继任此事,到开皇四年(584)“自大兴城东至渔关三百余里,名曰‘通’,漕运通利,关内赖之”。
灌溉的推广、漕运的硫通,给隋朝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保障和生机。
最后是厉行节俭。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宫的生活日渐奢侈。
苏成见宫中以银为慢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隋文帝便然下令,“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并身体力行,“居处服玩,务存节俭”。隋文帝的行动可以影响整个官僚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铺张浪费,增加了国库积蓄。
文化隋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他鉴于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开皇三年(583),下诏求天下之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
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多类的图书。《北史》云:“自是天下州县皆置博士习礼焉。”
收集图书隋朝建立之后,政治经济稳定,开始重视国家藏书管理工作,隋朝初期就开始从民间收集图书,以后相继出现了三次民间征书活动,这大大增加了隋朝的藏书量,加之隋朝统治者爱好藏书,隋朝的藏书形成古代藏书的鼎盛。
隋朝不仅图书多,图书典藏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继续神域外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继续神域外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