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宝墩文化
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成都平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2]宝墩文化可能是由营盘山文化发展而来的。宝墩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陶器制作工艺有所创新,同时还可能接受了来自其它考古学文化的影响。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中文名
宝墩遗址
地理位置
四川成都新津区
所属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发展基础
营盘山文化
地理宝墩遗址以在成都平原上相继发现的新津宝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等六座史前遗址群为代表。当时,古人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也能制作陶器了,主要有绳纹花边陶、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宽沿平地尊为标志。对上述6座古城的发掘与研究证明:它们与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期属于同期文化,它不仅大大丰富了三星堆一期的文化内涵,能够再细分为若干期,并且可与以三星堆古城为代表的夏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衔接。于是按考古学文化命名规则被称为“宝墩文化”。
地位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宝墩文化可能是由营盘山文化发展而来的。宝墩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陶器制作工艺有所创新,同时还可能接受了来自其它考古学文化的影响。
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宝墩是我们能接触到的关于成都平原文明起源的最古老章节。4500年前,一支部落迁徙到成都平原,并在这里留下了文明的痕迹。在同纬度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古埃及,国家和青铜此刻已经出现;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也发现了铜。宝墩人的文明历程远远落在了后面。更令人吃惊的是,考古发掘显示,宝墩人在成都平原上的800年,并没有明显的进步,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迁徙。文化特点宝墩文化的6个古城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城址均建在成都平原上河流间的台地上,城墙的长边往往与河流及台地的走向一致,城址均呈长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于防洪也便于设防。其中鱼凫城保存较差,似乎近于六边形,其保存最长的南墙也与附近的现代河流遥相平行。
二是城墙建筑都是采用“双向堆土、斜向拍夯”的办法,与三星堆古城的做法有明显的承袭关系。从宝墩、鱼凫、古城(郫县三道堰遗址古城)三座城址的发掘看,墙基宽20―31米,上部残宽约7―19米。由平地起建,先在墙中间堆筑数层高后,再由两边向中间斜向堆筑,堆放一大层土即行拍夯,城内侧的斜坡堆筑层次多,故坡缓;城外侧的堆筑层次少,故坡略陡。三是城址的格局因地而异。处在成都平原内部的宝墩古城最大,城墙圈面积约60万平方米;鱼凫城约40万平方米;郫县古城约31万平方米。而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近山地带的城较小,而防卫功能更突出,如紫竹古城的城墙圈面积近20万平方米;芒城和下芒城各约10万平方米左右,而且这3座城的城墙均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四是处在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的城址,其中心部位都发现大型建筑基址。如宝墩古城址中部有一处高出周围地面1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台地上,有房子基槽和密集的柱洞;在郫县古城城址的中心位置也发掘出特大型建筑――郫县大房址。建筑与城墙走向一致,长约50米、宽约11米,面积约550平方米。在房子里基本等距离地分布着5个用竹编围成的卵石台基。此房址基本上没有发现多少生活设施,偌大的建筑物里面只有醒目的5个坛台,显然是一处大型的礼仪性建筑――庙殿。文化宝墩文化本地区自龙山时代开始到古蜀文化(即三星堆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是“坝子文化”。本地区的遗存都分布在山地和丘陵间的平坝与坡地上,除了成都平原,一般地势不开阔,遗址规模不大,不可能形成如黄河流域、江汉平原上那样的大规模聚落。但它们三五成群、若即若离地沿着河谷,成线状分布,大小配搭,形成聚落群,逐步形成后来的村落或乡镇。成都平原地势较开阔,环境条件优厚,自然形成中心聚落——古城。可是成都平原又并不算太大,几个大聚落形成的古城挤在一起,又不可能具备古代黄河流域聚落间那样的“瓯脱”隙地,因此为了各自的安全和观瞻,也为了本部落疆域的封树,人们不惜人力物力,建造起高耸的城堡,逐步形成城邑群落。它们又是通过周围串珠状分布的大小聚落,从四面八方与祖国大地上的其它同时代聚落,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继续神域外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继续神域外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