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这么慢!”邹杰迎上去,语气带着责备,但更多的是一种紧绷的焦虑。
“对、对不起,邹老师,电梯等了很久....”周帆上气不接下气,脸色有些发白。
“行了行了,快跟我来!”邹杰没时间多听解释,一把拉住周帆的胳膊,几乎是拽着他走进了第七报告厅。
“早起的鸟儿有食儿吃,现在这个点,来这个会场听报告的,多半是做交叉学科或者对此感兴趣的,给他们发材料,比在外面广撒网更有针对性。”
周帆“哦”了一声,看着空荡荡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在调试设备的会场,咽了口唾沫,空瘪的胃里一阵抽搐。又不敢多言,只能默默放下箱子,开始和邹杰一起,将那些印制精美的报告摘要和论文初稿,一份份摆放在会场入口处的长桌上,并对着零星提前入场的学者,挤出热情而略显僵硬的笑容递上材料。
眼瞅着墙上的挂钟指针逼近两点半,会场即将开始下午的首场主旨演讲,邹杰停下动作,深吸一口气,问周帆:“PPT,最后确认一遍,都发给会务组了吧?U盘备份也检查了?”
“发了,邹老师,会务组都邮件回复确认收到了。U盘我也检查过,没问题。”
邹杰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平复一下紧张的心情,拉着周帆走进报告厅旁边一间空着的小型讨论室,关上门,隔绝了外面的声音。
“时间还来得及,我们最后再过一遍开场白和核心论点的阐述,重点是突出我们与燕大那边可能研究的差异性,强调我们的理论整合优势和实证基础.....”邹杰说着,掏出讲稿,对着空无一人的墙壁,再次压低声音练习起来,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停顿,都反复雕琢。
周帆看着邹杰近乎偏执的认真,心中一时有些感慨。抛开那些急功近利的手段不谈,邹杰对这次报告的重视和付出,确实是实打实的。
下午两点十分,周帆轻声提醒还在默念稿子的邹杰,“邹老师,时间快到了,我们该进会场了。”
“这么快?”邹杰看了看手表,仿佛即将踏上战场般整理了一下领带和西装下摆,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充满斗志,“走!”
两人走进报告厅。此时厅内已经来坐了六七成的位子,比邹杰预想的要好不少。
当目光飞快扫过之后,心中又是一颤,已经看到了好几位上午成功“套磁”的学者教授,更让他攥紧了拳头的是,在会场中后排,竟然看到了几位开幕式时坐在主席台或前排贵宾席的面孔,其中包括那位气质雍容的玛丽女士以及另外两位在欧洲社会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太好了……就算主旨演讲后走掉一部分,有这些大佬在场,哪怕只是露个脸,今天也值了!”邹杰内心狂喜,感觉所有的辛苦奔波和厚着脸皮的推销都得到了回报。
一扭头,看见自己的导师武田直树和藤岛教授也走进了会场。邹杰连忙起身,快步迎到门口,恭敬地鞠躬,“武田老师!藤岛教授!非常感谢您二位能来!”
武田直树微微颔首,“说过来的,就一定回来,邹君,放松,展现出你最好的状态即可。”
有了自己导师来站台,邹杰心里又踏实了不少。
更让他惊喜的是,藤岛接着低声道,“走吧,趁着报告还没开始,带你去见一下学会的两位常务理事和评审委员,这是个好机会。”说完,便领着有些受宠若惊的邹杰,走向坐在前排的两位白发学者,低声交谈、引荐了几句。
回到座位,邹杰手心都有些出汗,是兴奋也是紧张。周帆小声问:“邹老师,没事吧?”
“没事,很好!”一时间邹杰只觉得万事俱备只欠自己这道东风,嗯,刚把累!
下午两点半,会议准时开始。由学会的一位副秘书长,一位剑桥大学的教授做开场,进行了名为“数字时代的学科边界模糊化”的主旨演讲。
时间不长,只有十五分钟,加上讨论问答环节,也才半小时。
一阵掌声后,主持人宣布休息五分钟,之后进入正式的口头报告。
邹杰深吸一口气,用力推了推身边的周帆,低声道:“走,轮到我们了!去前面准备上台。”
两人拿起讲稿和激光笔,走到报告台侧后方,然而,当他们走到台边,向负责电脑操作的工作人员示意时,工作人员却露出了略显困惑的表情,低头在笔记本电脑上查看着什么。
“请问,是邹杰博士吗?”工作人员确认道。
“是的,下一个报告是我们,关于网络社会学理论整合的,复大 邹杰,zou jie.....”邹杰保持着微笑,强调着。
工作人员抬起头,带着歉意说道,“邹博士,抱歉,可能需要请您和您的搭档稍等一会儿。组委会刚刚通知,临时插入了一个简短的口头报告,排在所有预定报告之前。所以您的报告时间需要顺延。”
“what?临,临时插入?”邹杰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心里咯噔一下,“谁,谁的报告?议程上并没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