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里的气氛,从最初的尴尬谨慎,慢慢转向了真正的学术交流。张曼曼搬出了自己处理的一些数据图表进行对比,梁灿也聊起关于“符号互动在虚拟空间中的异化”的一些思考片段。
邹杰发现自己带来的这些曾经被视为“边角料”的东西,在张曼曼和梁灿这里,真的得到了认真的对待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这种纯粹的、抛开成见的学术碰撞,是他很久没有体验过的。
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三人就着邹杰带来的资料和电脑屏幕上展示的内容,从数据采集的陷阱、变量操作化的技巧,到理论框架的适配性与局限性,话题既有专业深度,又不乏思维碰撞。
张曼曼快人快语,常常一针见血,“邹老师,你们这个模型假设线性关系太强了,网络效应很多是非线性的,甚至是指数爆发的,得考虑加入阈值和反馈机制......”
梁灿则引经据典,用些古怪比喻,“曼姨说得对。这就好比古代的烽火台,单点传递是线性的,但一旦形成连锁反应,那就是烽火照夜如昼的指数级效应。您的理论框架里,缺了这根点燃烽火的引信参数......”
邹杰起初还有些拘束,渐渐也被这种自由甚至有些散漫,但思维极度活跃的氛围所感染,努力跟上节奏,时而解释,时而提问,也将自己研究中一些遇到的困惑和盘托出。
“.....所以,我觉得你这个关于版主非正式权力来源的分析,如果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可能会更有穿透力。”梁灿说道。
邹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有道理,ANT确实能更好地刻画那种异质性要素的联结过程....谢谢梁博士指点。”
张曼曼伸了懒腰,“哎呀,别这么说,我们只是博士生,你都是讲师了,不过和你聊得挺爽,比跟秃子那家伙吵架轻松,那狗贼太特么能绕了,一不注意就进了他设好的坑.....”
邹杰闻言,忍不住笑了笑,“李乐,他确实眼光独到,不过,你们也挺厉害的。”
一句话,包含了复杂的意味。有对三人能力的承认,也有对这次“抉择”的庆幸,或许,还有一丝对即将开始的、某种新可能的期待。
这是,门外传来了中气十足的咳嗽声,随后门被粗暴的推开,马主任的身影出现在门外。
“好家伙,小邹老师,让我一通好找,老翟跟我说你到了,我办公室等你半天,合着你先摸到我们这破屋来了,呵呵呵。”马主任嗓门洪亮,笑声瞬间填满了整个房间。
邹杰赶紧站起身:“马主任,您好!抱歉,我没先...”
“破屋?”张曼曼在一旁撇嘴,“主任,咱这屋有名字的好吧?破庐,学术的温床,思想的摇篮!”
“拉倒吧你,还温床,我看是这里是细菌培养皿,去去!!”马主任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甩掉扒着自己裤脚的咪咪,又转向邹杰,语气柔和,“怎么样,跟这俩蠢蛋聊得还行?没被他们带沟里去吧?”
邹杰忙道:“没有没有,受益匪浅,张博士和梁博士的研究非常深入,让我学到了很多。”
“嗯,那就好。”马主任打量了一下屋内,眉头皱得更紧了,一指张曼曼和梁灿,“我说你俩,赶紧把这破屋收拾收拾!成何体统!让人家复大的老师看了,以为我们燕大社系揭不开锅了呢!” 说完,又对邹杰道:“小邹老师,没聊完的话回头再续,时间有的是,先到我办公室坐坐,喝杯茶?”
邹杰连忙应是,拿起公文包,对张曼曼和梁灿点头示意,跟着马主任离开了这间名为“破屋”、实则让他感觉思想异常活跃的“温床”。
到了马主任窗明几净、书卷气浓郁的办公室,一杯清茶在手,马主任笑眯眯地问,“怎么样,第一次里,对我们燕大这边,印象如何?”
邹杰斟酌了一下词句,诚恳地说,“感觉......就很包容,氛围很轻松,学术讨论非常自由。”
马主任闻言哈哈大笑,“包容?轻松?自由?小邹老师,你这话说得客气了。其实就是自由散漫,没什么规矩。”他话锋一转,语气却带着几分认真,“不过啊,有时候,一些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进步,学术上的野蛮生长,还偏偏就需要这么点看似自由散漫的土壤。规矩太多,框得太死,灵感就憋死了。”
他抿了口茶,看向邹杰,“你的事儿,李乐跟我提过。过去学界里,想法撞车,研究方向重叠,都不算稀罕事。关键不在于之前如何,而在于之后怎么走。你能来燕大交流,说明你是个有追求、想做事的人。这就很好。”
“我跟你们复大的翟主任也通过气了。”马主任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种推心置腹的意味,“一句话,众人拾柴火焰高。”
“咱们社会学这些分支学科里,能由我们国内学者率先提出系统框架、掌握一定话语权的机会不多。这次,李乐他们开了个好头,是个机会。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事儿做好,做大,做强。这对整个学科,对咱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好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