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我现在跟着导师做的项目,给的奖金什么的,不薄,够用。你放心吧。”曹鹏语气轻松,“倒是你,啥时候来丑国转转?”
“等等看吧,”李乐想了想,“兴许夏天回国的时候,从你那绕一圈而,接你一起回家。”
“成。那可说定了,我等着你,”曹鹏的声音里透着高兴,“哥,没啥事儿,你赶紧休息。”
“行,你也别老泡实验室,注意身体。”
“明白,挂了哈哥!”
“挂了吧。”
放下电话,房间里重新陷入寂静。李乐却没有立刻起身,目光重新投向窗外那片冰冷的辉煌,下午在王铮公司的所见所闻,如同慢镜头般在脑海中一帧帧回放。
表面上看,一切都很正常,甚至可以说是优秀初创公司的样板。
人员构成合理,中西结合的团队,程序员们专注投入,讨论问题的氛围热烈而务实。
环境务实高效,拥挤但功能分区清晰的办公空间,设备设施工作环境,那股子气味儿,符合科技公司的典型特征。
技术专业能力,从王铮对爬虫技术的阐述专业且条理清晰,展现出不俗的技术功底和产品思维。曹鹏的判断也印证了王铮在技术上的可信度。
还有简陋的办公室和二手家具,符合初创公司钱花在刀刃上的逻辑。
可是,几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像细小的沙砾,硌在意识里,让李乐始终觉得有些不得劲。
首先是两人握手是,瞥见的王铮手腕上的那块表。
一块劳力士迪通拿,李乐虽然对表不算精通,但基本的行情还是知道的。那块表的价位....和王铮一直展现的精打细算的简朴节约,似乎不怎么搭。
再就是办公室的隔音。王铮那间小小的玻璃隔间办公室,门一关,外面工区那种服务器低鸣、键盘敲击、偶尔技术争论的嘈杂声,几乎被完全隔绝。
这隔音效果未免太好了些,好得有些不寻常,像是特别处理过。一个技术公司的创始人,需要如此绝对安静的谈话环境吗?还是说,有些谈话,需要确保不被任何人无意中听到?
还有那些员工。他们的专注无可挑剔,但李乐隐约有种感觉,当他跟着王铮穿过工区时,似乎有不止一道目光在他身上短暂停留过,那不是好奇,更像是一种.....警惕的扫视?
而且,走过那间王铮说的后台部门的办公室里,那俩人,那个不管财务什么都管的,一扫而过时对上的瞬间的眼神,还有那个除了财务什么都不管的,手边的烟灰缸和粗糙的手指,指肚,宽大的骨节......
曹鹏的技术分析,排除了王铮在“专业忽悠”上的可能性。他不是技术骗子。
那么,这些不协调的细节,指向的又是什么?
李乐甩了甩头,试图驱散这些可能是过度解读的联想。
也许只是自己想多了。一块表可能只是个人喜好,好的隔音是办公标准,员工的眼神或许只是对陌生访客的正常反应。
但“指南针”基金那边,王铮是盛镕极力推荐、并以其专业背景背书的重要投资人。韩远征、罗婵他们似乎也都认可其身份和实力。
那么,一个技术过硬、背景存疑、表现完美的创业者。一个主动接近,并且迅速在指南针基金里投入重金、获得认可的角色。
“排除错误选项....圈层....表现.....”李乐低声嘀咕着,技术选项排除了,那剩下的,就是人的问题,或者动机的问题。
犹豫了片刻,李乐重新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几声等待,传来一个沉稳的却透着欢快的男声,“哟,小乐,这么晚给我打电话啊?”
“林叔,没打扰您休息吧?”李乐笑道。
“没呢,这不正看球赛呢么,怎么,有啥事儿,你说。”
“那什么,林叔,我想请您帮个忙,查个人。”李乐压低了些声音,“一个叫王铮的,大概二十五六岁.....现在在伦敦搞一家叫以太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
电话那头语气一凝,“怎么,这人得罪你了?”
“瞧你说的,我一老实读书的学生,我不得罪人,谁得罪我啊?”
“那怎么?”
“就是最近我投了一个咱们留学生在这儿的私募基金......”李乐言简意赅的说了。
那头林叔“嗯”了一声,“没事儿最好,你想知道什么?”
“我想了解一下他在这边的留学经历还有那家公司.....”
等李乐说完,电话那头,林振明的声音依旧平稳,“有具体怀疑点吗?”
“暂时没有实锤,就是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劲。”李乐斟酌着用词,“太理所应当了。”
“明白了。名字、公司名写清楚,发短信给我。有照片或者其他信息也一并传来。”林叔干脆道,“我安排秉忠去看看。不过小乐,这估计要点时间,也可能什么都查不到,你心里有个数。”
“我明白,林叔,麻烦您了。就是图个心安。”
“嗯,自己在外边也多留个心眼,对了.....”
两人又聊了几句家常,这才挂了电话。
李乐将手机握在手里,目光投向窗外伦敦沉沉的夜色。城市的灯火在湿漉漉的玻璃上扭曲、变形,如同他此刻心中的疑影,模糊却又真切地存在着。
喜欢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