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尚国手持笏板,恭敬回禀:“回殿下,依祖制,新王当在先王灵前即位,告慰宗庙。百日内需一切从简,不行乐,不宴饮。待三月孝满,行登基典礼,昭告天下。”
高桓权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右侧:“王叔以为如何?”
高宝藏出列,沉声道:“崔判书所言合乎礼法。然则…”他话锋一转,“如今边境不宁,国内初定,老臣以为,即位大典宜早不宜迟,三日后即位正合时宜。既可安定民心,亦可昭示我国传承有序,断绝外邦觊觎之心。”
“大对卢有何高见?”高桓权看向左侧首位的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缓步出列,铠甲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他并未立即回答,反而环视众臣,方才开口:
“殿下,宝藏王与崔判书所言皆有道理,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国逢大丧,人心浮动。臣建议,三日后即位大典不但要办,更要办得隆重!要让四方皆知,我高句丽王统正统,国本稳固!”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连高宝藏都意外地看向渊盖苏文。
这可不像他!
渊盖苏文对众人的反应颇为满意,继续说道:“至于丧仪,可在即位后由礼曹择日补全。当务之急,是让新王早日正位,以安社稷。”
高桓权的脸色并不好看。
看似渊盖苏文在给他壮声势。
可是,他高桓权是从长安赶回来继位的。
一个在国丧期间大肆操办登基典礼的新君,难免会招致非议。
高桓权开口了。
“大对卢老成谋国,思虑周全。只是…”
高桓权的脸上露出几分哀戚。
“先王尸骨未寒,二弟又…若典礼过于隆重,恐惹物议。不若折中,三日后行即位礼,告祭宗庙,但仪仗从简,待三月后再补全典礼,众卿以为如何?”
渊盖苏文眯了眯眼,拱手应声。
“殿下仁孝,是臣考虑不周了。”
“既如此,”高桓权趁势定夺,“便依此议。崔判书,即位相关事宜由你全权负责,宝藏王从旁协助。”
“臣领旨。”崔尚国与高宝藏齐声应道。
高桓权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最后落在渊盖苏文身上:“大对卢。”
“臣在。”
“即位大典的安危,就交由你了。望你整肃王都,确保大典期间,万无一失。”
渊盖苏文嘴角微扬,躬身道:“臣,定不辱命。”
来日方长。
月余时间转眼即逝,高桓权一身王服端坐于王座之上,殿内百官肃立,气氛却与往日不同,所有人的目光都时不时瞥向殿外。
“宣——大唐使臣,鸿胪寺卿豆卢宽,入殿觐见!”
伴随着殿外仪仗的号角声,一名身着大唐官服的身影出现在殿门口。
豆卢宽手持国书,步履从容,脸上带着国使威仪,从容走进殿中。
而他身旁的,是张俭派遣的副将,虽其未着甲胄,但一身肃杀之气却难以完全掩盖。
殿内的高句丽官员们神色各异,渊盖苏文眯着眼睛,看着唐朝的官员。
“大唐使臣豆卢宽,奉大唐皇帝之命,参见辽东郡王。”
两人依礼躬身问候。
“使臣远来辛苦。”高桓权抬手,“赐座。”
殿中侍从搬来锦凳,豆卢宽谢恩后坐下,副将则立于其侧后方,目光如炬,扫视殿内。
“外臣此次前来,意为恭贺大王继位之喜。”豆卢宽开口,声音清朗:“大唐皇帝陛下特命外臣带来贺仪,并正式颁赐册封诏书。”
豆卢宽双手奉上以金线封缄的诏书,侍从连忙躬身上前接过,转呈高桓权。
高桓权起身,整理衣袍,双手接过诏书。
展开诏书,上面无非是“允文允武”、“克绍箕裘”、“永镇东藩”等套话,这些内容,早在自己父王受封辽东郡王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
有大唐的册封,他这个辽东郡王,在大唐那边就有了合法性。
高桓权的脸上露出笑容,合上诏书。
豆卢宽继续说着。
“其二,便是依照前约,厘清辽东疆界。”
“皇帝陛下有诏,高句丽既为新藩,当守信重诺。请大王履行世子之时于长安所应之事,交割辽东乌骨城、白岩城及周边百里之地。”
“并开放泊灼口为互市口岸,允许我朝驻军护卫商路。”
豆卢宽语气平和,内容却如同惊雷一般在殿中炸响。
虽然此事早已不是秘密,但由大唐使臣在朝堂之上公然提出,依然引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
高桓权感到无数目光瞬间聚焦在自己身上,尤其是侧前方渊盖苏文那看似平静,实则锐利的注视。
高桓权深吸一口气,沉声回应着。
“大唐乃宗主上国,寡人既为高句丽之王,自当恪守承诺。只是……”
“两城交割,事关重大,涉及城中百姓安置、守军调度,非一日之功。且开放口岸,驻军护卫,具体章程也需详细拟定,以免日后滋生事端,伤了两国和气。”
既然事情不能改变,那就尽量拖一拖。
拖久了,才能有更好的应对之策。
而豆卢宽也早有预料,脸上带着微笑。
“大王所虑极是。我朝陛下亦不愿强人所难。具体细则,可由外臣与大王指派之重臣,于朝后详细商议。今日,只需大王在此国书之上用印,以示信守承诺之决心。”
豆卢宽再次取出一卷帛书,上面已然写好了条款,只等待高桓权用印。
先前,大唐手握的是身为世子的高桓权用因的契约书,如今,算是两国正式交涉,自然需要高桓权用国印了。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