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百三十六颗小行星的撞击,撕裂了火星地壳与地幔,制造了大量裂缝和薄弱带的基础上,第二轮总计四百六十颗陨石如同盘古开天辟地般,呼啸着撕裂火星那脆弱的地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驭星工程撞击序列01造成的冲击波尚未完全消散时,撞击序列数百颗陨石造成的冲击波已然抵达,在火星内部产生了层层叠叠的共振与能量叠加。
数据流像突然爆发的山洪,在所有辅助屏幕上疯狂倾泻。
第二次撞击产生的冲击波,如同后浪追赶前浪,精准地注入到尚未平息的能量场中。
两股波在深部地层和核心区域相遇、叠加。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曲线不再是简单的峰值叠加,而是出现了剧烈的、非线性的震荡放大效应。某些特定频率的波被共振放大,能量密度在局部区域瞬间飙升了数个数量级。
这是整个火星地球化工程中最为精密的设计之一。
第一阶段的裂隙网络,不仅打通了道路,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火星内部的声学特性。
136颗陨石撞击选定的薄弱地壳区域产生的冲击波会在地壳与地幔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均匀但相互联通的“共振腔”。
当冲击波在其中传播时,会在特定界面(如地壳-地幔边界、上下地幔边界)发生反射和折射。
而一次锤击产生的冲击波主震相,从地表传播到核幔边界大约需要15-20分钟。
当第一次的撞击完成后,通过理论计算,通常是在第一次撞击点的“对跖点”也就是火星另一面正对的点,能形成建设性干涉的特定角度。
在这个点位上,引导另一个小行星或陨石撞击火星地表,通过引爆第二颗“重力锤”的方式,能够形成‘追尾’式能量注入。
这会在火星的地壳内部形成能量叠加效应。
简单的来说当第二颗陨石撞击时,第一颗陨石产生的冲击波正在核幔边界“回荡”,如同在一个巨大的钟内部回荡的声波。
而第二颗陨石的能量,如同第二记精准同步的锤击,轰入这个尚未平息的“声场”。
如果相位匹配,它们的波峰与波峰叠加,波谷与波谷叠加,产生建设性干涉。
这不再是简单的能量相加(1 1=2),而是能量的非线性倍增(1 1 >2)。局部的能量密度会急剧升高,产生远超单次撞击的瞬时高压高温。
这种叠加的冲击波,会像一双无形的巨手,猛烈地“揉搓”火星那沉寂的铁镍核心。每一次共振锤击,都是对核心的一次强力搅拌,将巨大的动能转化为核心流体的热能和内能,极大地加剧了核心内部的对流。
当然,这并不是通过小行星和陨石撞击火星改造磁场的全部。
事实上,陨石和小行星撞击远比常人要想象的更加精密。
比如在撞击计划的中后期,撞击不再是简单的“两两配对”。
无极量子超算中心会根据实时地震数据,动态调整后续陨石的撞击时间和地点,形成一个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撞击谐波序列”。
例如在火星北半球的目标A点位展开撞击后,会通过超算在B、C、D等多个点位以及特定时间间隔依次引导小行星撞击。
这可以使得产生的冲击波能在核幔边界或地幔深处某个焦点区域持续汇聚、共振,形成一场在行星内部激荡的“能量风暴”。
毫无疑问,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撞击,也不是通过蛮力加热唤醒火星的内核,而是通过极致的智慧和精密的时序控制,将每一次撞击的能量引导、汇聚、放大,最终“唤醒”了行星自身的动力学系统。
.....
伴随着第二批数百颗陨石的撞击,3D全息投影上,火星成为了整个天空中最耀眼的存在。
在萨希斯高原的东部,一片历史悠久的古老熔岩平原在被小行星撞击的一瞬间被汽化。一个直径超过十公里的瞬态坑形成,坑底的岩石被熔化,形成一片广阔的熔岩湖。
抛射出的物质以超过火星逃逸速度的方式被甩入太空,或在弹道轨迹下重新坠落,在全球范围内下起了一场持续数日的、炽热的岩石雨。
而在火星的南极,那厚厚一层由水冰和二氧化碳干冰构成的亿万年不变的寂静冰冠更是被彻底打破。
一颗直径超过了680米的庞然大物,一条长度超过千公里的、蓝白色与橘红色交织的辉煌尾迹,像一柄天神掷出的烈焰长矛撞上了这片冰封世界,扎进了厚厚的冰层之中。
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能量在瞬间释放,撞击点中心的一切——数以亿吨计的水冰、干冰、岩石尘埃——瞬间被汽化。
不是融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炽热的气体。
在这一瞬间,坑底的压力与温度瞬间超过了太阳的表面。
紧接着,一场媲美超新星爆发的火球从撞击点腾空而起。
它并非球形,而是一个急剧膨胀的、底部紧贴地面的炽热半球,其亮度和热量在瞬间吞噬了火星南极微弱的阳光,成为天地间唯一的光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国院士》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大国院士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国院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