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刘备接手了刘表的全部领土,但刘琮他们依然保留了自己的封地,并非一无所有。
在刘备坚守荆州之际,刘琮竟然主动联络曹操,意图借助他的力量,重新夺回失去的家园!
曹操对此欣喜若狂,简直是意外收获。
随之,荆州迅速落入了叛徒刘琮手中,刘备只得仓促逃离。
刘琮的愚昧行动令人震惊,人们无法想象他会这么做。
一瞬间,刘琮丧失了民心的支持。
刘琮占据了荆州,然而迎接他的只是一个破败不堪、几乎无民可治的境况。
面对如此局面,曹操自然不允许荆州由刘琮治理,于是,没过多久,刘琮成为了他对外显示宽大形象的傀儡象征。
刘琮的愚蠢举措也让治下大多数人背弃他,他们宁可选择追随刘备,也不愿为刘琮效力。
谁能预料这个家伙什么时候又会出卖他们?
因荆州难以固守,刘备无奈之下只能放弃,追随他的人反而愈聚愈多。
在抵达襄阳时,诸葛亮提议攻打这座城市,此时它仍在刘琮的管辖之下,并有些曹操军队留守。
攻占襄阳对刘备确实大有裨益。
然而,刘备怎能忍心伤害无辜,即使刘琮再荒谬,刘表终究还是托付给他照顾;攻城意味着可能导致刘琮受伤,这让刘备感到非常难受。
刘备希望以和解结束这场冲突,于是在城外高呼,期待刘琮能出来反思认错。
但知道自己理亏的刘琮,岂敢面对刘备,只希望找个地缝藏身。
大军压境,若刘备果真发动进攻,襄阳定难以招架。
刘琮甚至开始整理行李,预备随时撤退逃亡。
喊话许久无人响应后,刘备明白刘琮铁了心不见面,只能在城外过夜待到次日再启程。
未料,刘备低估了刘琮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清晨襄阳城内涌现众多民众和将士归顺他。
见到这样的景象,刘备心中矛盾:带领大众逃生绝非上策,但他人已经选择追随自己,他又怎能弃之不顾?
无奈之余,刘备带着这些人继续逃离,队伍到达当阳时,下属已达二十万人之众。
在抵达刘表的陵墓之际,刘备特意前来致以崇敬之意。
站在刘表墓前,刘备语重心长地说着,自我反省愈深入,眼泪不由自主地流淌,满心愧疚无法抑制。
在刘备看来,丢失荆州的罪责完全在他自己。
尽管曾暂领荆州的大任,却未能坚守领地,导致当前局势恶化,这让刘备深感亏欠了刘表的期待和委托。
如果不是关、张二将硬拽,恐怕刘备早已经被自己的痛悔情绪击倒。
他内心的自责与内疚已到达极限。
而诸葛亮在这处地方,也开始深刻了解刘备的本质,忍不住微微叹息。
诚然,刘备无意成为一个权谋之君,在太平盛世中确是一位造福于民的好君主。
但在如今这个动荡年代,唯有铁血无情者方可屹立,过于妇人之仁可能导致时机错失,局势滑入深渊。
刘备或许是个稳固根基的守护者,而非开创盛世的英主。
他过分地依赖情感引导。
然而……
诸葛亮沉思时又叹一口气。
这不正是刘备的魅力之一吗?乱世之中,正需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仁君垫底,维护所有枭雄的底线。
刘备的存在,为诸葛亮带来一抹希望的曙光。
如果真的想要刘备成为曹操那般雄才,为何诸葛亮不直接归附于他呢?
这既是刘备的短板,又是他的强项。
诸葛亮并无打算过度扭转刘备的本质。
仁德真的算是一劣势吗?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实力不足的境遇里,仁义反而是凝聚人心,累积初始影响力的法宝。
看看那些自愿跟随百姓和军队,便是明证。
得地失人,则失去全部;保人得地,则双丰收。
只要有人心,有百姓追随,自然可以慢慢壮大实力。
小火星可能最终引发燎原大火!这也是诸葛亮相信刘备的源头。
拜祭完刘表后,队伍迅速踏上了征途。
行军不同于普通旅程,人群越多速度往往越慢。
假使刘备单人独骑,一日百里或许不在话下,但现在众人簇拥,日行数里已算难得。
时间紧迫,不容许刘备缓慢行进。
看他们现在声势浩大,但实际上可用以作战的将士寥寥。
一旦敌人来袭,除了迎战,还得庇护百姓。
最佳策略或许应该是撇开百姓,仅带精锐部队快马加鞭,寻觅据点安身。
这样方能回头援助民间。
面对这些民众的安危问题...只能说只能听天由命,期待敌军追兵追击时不致过度残害他们。
从理智角度而言,确实应该这样考虑。
但刘备向来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他坚持要携百姓同行,尽管此举会使他逐步接近死神的边缘!
诸葛亮既感动又无可奈何。
这样的慈悲在很多情况下是刘备赢得民心的关键因素,但在危急时刻却可能成为拖累他的软肋,使他陷入困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我是唯一仙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秦:我是唯一仙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