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寒月如钩,清辉洒在赵铁柱布满血痕的脸庞上,映出他眼底未灭的火焰。他将《公道罪证录》与朱砂松烟墨妥帖藏于山洞石壁暗格,指尖抚过锦盒上李清和留下的血迹,转身望着洞外聚拢的百余残部——他们衣衫褴褛,或带刀伤,或裹绷带,却个个眼神坚毅。赵铁柱握紧拳头,声音沉如惊雷:“李先生以血明志,用性命点燃了公道之火,咱不能让这火灭在手里!如今要做的,便是寻志同道合之人,聚燎原之势,掀翻这贪官当道的天!”
次日天明,赵铁柱乔装成云游货郎,挑着满筐针头线脑与寻常杂货,带着三名心腹悄悄下山。他心里明镜似的,要撼动根深蒂固的皇权、肃清盘根错节的吏治,绝非一己之力可为,需得三类人相助:运筹帷幄的谋略者、手握重兵的掌权者、心怀公道的百姓心。而这谋略者,他心中早已选定一人——隐居于昆仑山脉深处道德洞的前御史大夫弧父。
传闻昆仑山脉终年积雪,云雾缭绕,道德洞藏于主峰西侧的悬崖峭壁之间,洞口隐于古松怪柏之下,常人难寻其踪。弧父素有“铁面御史”之称,当年因弹劾国舅赵承业贪赃枉法、私吞赈灾粮款,被新君以“妄议朝政”为由罢官流放,幸得忠仆拼死相救,才遁入昆仑,隐居于这与世隔绝的道德洞中专研典籍,不问世事。
赵铁柱一行四人晓行夜宿,历经半月艰险,翻越陡峭山壁,踏过茫茫雪原,终于抵达昆仑山脚。山间寒风如刀,刮得人面颊生疼,积雪没至膝盖,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他们循着当地山民口中的模糊线索,在积雪覆盖的山林中摸索了三日三夜,渴了便融雪为水,饿了便啃几口冻硬的饼子,终于在一处云雾缭绕的悬崖下,找到了那处隐秘的道德洞。
洞口藤蔓缠绕,石壁上刻着“道德洞”三个古朴苍劲的篆字,洞外寒气森森,却隐约透出一缕墨香。赵铁柱让心腹在外等候,独自上前,对着洞口深深躬身:“晚辈赵铁柱,求见弧父大人!今中州百姓深陷水火,贪官污吏横行,晚辈奉李清和先生遗志,特来恳请大人出山,共扶公道!”
洞内寂静无声,唯有风声呜咽。赵铁柱耐心等候,从晨光微露等到日影西斜,始终无人应答。他并未气馁,每日清晨便到洞口陈情,讲述李清和舍身取义的壮举,诉说百姓遭受的疾苦,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第七日清晨,赵铁柱再次来到洞口,刚要开口,洞内终于传来一道苍老却洪亮的声音:“你可知,出山便意味着再入纷争,或许会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晚辈知晓!”赵铁柱挺直脊梁,声音坚定,“可若能换得中州清明,百姓安居,纵使粉身碎骨,亦无怨无悔!”
话音刚落,洞口的藤蔓缓缓分开,一位白发白须、身着粗布道袍的老者缓步走出,正是弧父。他目光如炬,上下打量着赵铁柱,见他虽衣衫破旧、面带风霜,眼中却透着一股不屈的正气,微微颔首:“李清和的事迹,老夫亦有耳闻。你且随我进来。”
赵铁柱心中一喜,连忙跟随弧父走进洞内。洞内陈设简陋,唯有一张石桌、几张石凳,壁上摆满了典籍,石桌上还放着砚台与未干的墨迹。弧父示意他坐下,接过他递来的公道令碎片与《公道罪证录》副本,指尖抚过染血的令牌,老泪纵横。
他颤抖着翻开罪证录,上面记载的赵承业罪行,竟与他当年弹劾的如出一辙,更添了私吞军饷、草菅人命、勾结藩王的新罪证。“李清和是真英雄!是中州之幸!”弧父猛地拍案而起,石桌上的砚台都震得微微作响,“老夫虽年迈体衰,却也愿以残躯,助你们一臂之力!公道不存,老夫纵使隐于深山,亦难安寝!”
有了弧父的智谋支撑,赵铁柱如虎添翼。弧父在道德洞内闭门三日,彻夜推演局势,结合昆仑山水之势与朝堂格局,终是献上一计:“如今新君初登大宝,根基未稳,猜忌心极重,赵承业手握十万禁军,功高震主,早已是君心之患。咱们可借力打力,先借君之手,除赵承业这只恶虎,再逐步清算朝中依附于他的贪官污吏,最后倒逼新君肃清朝纲。”说罢,他提笔蘸墨,以昆仑松烟为墨,青石为案,修书一封,详述赵承业私藏洛城战利品、暗中扩充私兵、意图谋反的“罪证”,字里行间字字诛心,又让赵铁柱附上几分当年赵承业克扣军饷的实证,设法递入宫中。
赵铁柱依计而行,辗转多日,终于找到曾受李清和恩惠的宫中太监刘忠。当年刘忠的家人遭地方贪官陷害,被判死罪,是李清和途经当地时察觉冤情,搜集证据为其平反。刘忠感念这份再造之恩,当即拍着胸脯应下:“李先生是忠臣义士,他的事,便是咱家的事!纵使粉身碎骨,咱家也必不负所托!”当晚,他便将书信藏于御膳的食盒夹层中,避开锦衣卫的层层盘查,顺利送进了新君的书房。
新君本就对赵承业手握重兵心存忌惮,如今见信中所列“罪证”详实,又有实证佐证,顿时龙颜大怒,猛地将御案拍得震天响:“好一个赵承业!朕待你不薄,你竟暗中谋逆!”当即密令锦衣卫指挥使暗中调查,务必查清赵承业的异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