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建现在看到的那件被摆在货柜上白碗,直径有17CM,高度在6cm左右。
这尺寸,在碗中属于器型比较大的了。
该碗通体施白釉,无雕无饰,给人一种素雅自然之感。
在碗的口沿处,还被施加的一圈酱釉作为‘装饰’。
白瓷,而且口沿处还施酱釉,形成装饰性边缘,这让曹子建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一种瓷器。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
定窑以精细白瓷着称,胎质细腻,釉面光滑,白中微微见黄,颇有象牙质感。
因其质量精良、风格淡雅,曾被宋朝皇室选为宫廷用瓷。
而定窑口沿处的酱釉,跟它独创的覆烧法有关。
所谓覆烧法,就是将碗,盘等器物倒扣过来进行烧制。
它会使用一种由垫圈组合而成的特殊匣钵,将器物的口部朝下、底部朝上倒扣在支圈上,然后层层叠放。
这种垫圈组合匣钵的高度仅为普通仰烧匣钵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
如此一来,有一个很大的优势。
那就是节省了窑炉空间和燃料消耗,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的同时,还能显着提高单窑的产量。
毕竟匣钵高度降低了,在同样的窑炉空间内就可以叠放更多层器物。
而且器物倒扣烧制,受热能更均匀,大大减少了变形的可能性?。
当然,除了优势,这种覆烧法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会导致器物口沿无法施釉,露出胎骨。
于是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即掩盖露胎的粗糙感并提升美观度,古代的窑工们就想到在口沿处施酱釉或用金属片(如金、银、铜)包镶口沿,既作遮掩又成装饰?。
“伙计....”曹子建轻喊了一声。
顿时,那伙计跑到了曹子建的跟前,询问道:“公子,瞧上本店哪件宝贝了?”
曹子建这就伸出手,指着货柜上的那件白碗道:“将那碗拿给我看看。”
“得嘞。”伙计应了一声,这就将碗给取了过来。
只是随着白碗一上手,曹子建心头一沉。
该碗釉色确实莹润,造型也颇为典雅。
奈何,釉色并不是白中泛黄,而是白中泛青,胎体也不是呈现白色或米黄色,而是呈灰白色。
釉面也没有泪痕啥的。
而且,碗的内壁同外壁一样,并没有曹子建想看到的精美刻花或暗纹。
要知道,自赵匡胤借“陈桥之变”,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后。
宋朝就开始大力推行息民政策。
这使得当时的经济迅速恢复,自然而然像陶瓷这种手工业也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定窑在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就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不仅完全掌握了生产高档白瓷的机会,而且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变化创新。
到了宋代中期,定窑开始注重对器物的装饰。
像汝、官、哥、钧四窑都以釉色见长,唯有定窑兼以精美刻花取胜。
“哎,还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件宋代定窑呢,敢情并不是呀。”曹子建心中大失所望。
不过他没有急着将这碗让伙计放回去,而是准备通过问价,先了解一下该商铺要价的路数,方便后续自己发现其他中意的藏品,也好为讨价还价做准备。
“这碗,什么价格?”曹子建开口道。
“公子,这碗五千大洋。”伙计答道。
“多....多少?”曹子建讶然道。
这价格,显然是把这白碗当成宋代定窑在卖了。
“五千。”伙计重复了一遍价格,解释道:“公子,只要您对咱华国瓷器有所了解的话,就清楚,这价格真的不高。”
“如果是定窑,那这价格确实不高,可你特么这是德化窑白瓷碗呀。”曹子建心中忍不住腹诽了起来:“而且还尼玛是清中期的,那这价格就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要知道,德化窑,以生产日用器皿为主,属于是地地道道的民窑。
除了个别极少数工艺精湛者具有研究价值?外,基本都不贵。
而曹子建手上的这件清中期德化窑白瓷碗,在德化窑中属于中上的存在,但是跟真正的官窑相比较的话,差得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别说五千大洋,哪怕五十大洋,曹子建都要好好斟酌一下。
当然,如果是五块大洋,曹子建还是会勉强拿下的。
虽然已经知道了这白碗的路数,但曹子建并没有出言戳破,而是摇头道:“太贵了,我没那么多钱,还是看看其他的吧。”
说着,曹子建将白碗给推到了伙计的面前,示意他可以放回去了。
只是伙计并没有打算因此作罢,而是朝着曹子建继续道:“公子,那您说个价,我这边可以去后房跟掌柜的商量一下。”
“算了,我怕我说得价格太低,你会把我给轰走。”曹子建摆了摆手。
“公子,这您大可放心。”伙计拍着自己的胸脯,信誓旦旦的保证道:“自打进入这一行,掌柜的就一直教导我,这古玩买卖,兴我们要价,自然也兴客人还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