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早就懂了,”小木给孩子们讲解,“木头的智慧和天上的星星一样,都是教人怎么‘合在一起’。”有个天文爱好者特意带来块陨石,和馆里的老榆木放在一起:“你看,天上的石头和地上的木头,都带着宇宙的纹路。”
开展那天,夜空格外晴朗,博物馆的院子里架起望远镜,孩子们一边看星星,一边拼木作,笑声惊飞了树梢的夜鸟。叶木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那些老木匠当年仰望星空时,或许早就想到了——他们手里的榫卯,和天上的星辰一样,都是永不散落的“连接”。
第五十一章 修复时光的木匠
博物馆成立了“时光修复工坊”,专门修复濒危的老木工品。第一位“客人”是个清代的雕花衣柜,柜门的“走马销”断了,主人找了很多人都修不好。
小木带着徒弟们研究了三个月,从古籍里找图样,用3D打印复刻配件,最后用传统的鱼鳔胶粘合,复原的“走马销”既能灵活转动,又保持了老木头的质感。主人来取时,摸着柜门哭了:“我奶奶说,这柜子是太爷爷求婚时做的,现在它又能‘说话’了。”
工坊的墙上挂着块木牌:“修复不是让时光倒流,是让故事继续。”在这里,每一件修复的木作,都像重新长出翅膀的鸟,带着过去的温度,飞向更远的未来。
第五十二章 木头的迁徙地图
随着全球交流增多,博物馆收到了越来越多海外的木作——日本的榫卯木箱、欧洲的橡木酒桶、非洲的木雕面具。叶木和张忆一起,绘制了一幅“木头迁徙地图”,标注着每种木作的旅程:“18世纪,中国榫卯技艺随商船传入欧洲;21世纪,非洲木雕带着部落故事来到中国……”
“你看这地图,像不像个大榫卯?”叶木指着地图上交错的路线,“每个地方的木头,都是一个榫头或卯眼,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世界。”
有个法国木匠来交流,带来了自己做的橡木椅,椅腿用了改良版的“格肩榫”:“这是我从你们的书里学的,现在,它要回家看看。”
第五十三章 数字木匠的一天
王小树成了“数字木匠”——他既能用传统刨子刨出0.1毫米的木花,又能用AR眼镜模拟榫卯拼接。他的一天是这样的:早上在工坊教老人做木勺,下午用3D软件设计新家具,晚上则在元宇宙展厅,给全球网友直播如何用榫卯拼出“数字木楼”。
“爷爷说,工具会变,但对木头的心思不能变。”小树在直播里说,手里的刻刀在虚拟木头上游走,“你看这榫头角度,多一分则松,少一分则紧,和老辈子做的一模一样。”
喜欢厂院新风请大家收藏:(m.20xs.org)厂院新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