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忻府区非遗瑰宝:挠羊赛、花馍、剪纸与面塑的文化密码
在晋北大地的心脏地带,忻州市忻府区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挠羊赛、花馍、剪纸与面塑。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忻府区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铭记的集中体现。本文将通过历史溯源、技艺解析与文化内涵三个维度,揭开这些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一、挠羊赛:千年跤场的英雄史诗
历史渊源:从军阵到民间的力量传承
挠羊赛的起源可追溯至北宋初年。
据传,杨业驻守代州时,为抵御辽兵,以“角抵”(摔跤)训练百姓,获胜者获活羊奖励,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民间盛事。
南宋时期,岳飞部将程效婴将军中角抵术带回忻州,推动挠羊赛普及。
至元代,忻州成为农耕与游牧文化交融之地,羊作为重要生产资料,成为角抵比赛的奖品,“挠羊”(忻州方言“挠”即举起)之名由此而来。
技艺特征:赤膊上阵的原始力量
挠羊赛的规则极具特色:跤手不分年龄、体重、性别,赤膊上场,不穿跤衣,仅以双脚触地判定胜负。
连续摔倒六人者称“挠羊汉”,需高举活羊绕场致谢。
其最大特点在于“无时间限制”,势均力敌的跤手常鏖战至东方既白,观众称之为“熬油”。
这种原始而激烈的竞技形式,不仅锻炼了体魄,更凝聚了村落的集体荣誉感。
文化内涵:英雄崇拜与民俗信仰
挠羊赛与庙会、戏曲紧密结合,成为忻府区农村文化的核心。
民间谚语“赶会不摔跤,瞧得人就少”道出了其吸引力。
获胜者被视为英雄,其事迹通过口耳相传成为村落记忆。
2008年,挠羊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忻州市摔跤俱乐部通过举办“周末消夏挠羊赛”、筹建摔跤博物馆等举措,推动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二、花馍:指尖上的面食艺术
历史溯源:从祭祀到日常的味觉记忆
花馍,又称“面塑”,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
忻府区春节“发面蒸花馍”的习俗中,“发”寓意发家发财,“蒸”象征蒸蒸日上。
老人过寿的枣花馍、新人结婚的龙凤馍,无不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2008年,定襄面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忻府区花馍作为其重要分支,以素色简约的胖妞、动物造型为标志,成为晋北面食文化的代表。
技艺解析:二十余种手法的精妙融合
花馍制作需经过发酵、揉塑、蒸制、点染等工序,涵盖捏、剪、搓、压、挤等二十余种手法。
以“枣山”为例,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塑如意图案,加“小元宝”与“钱龙”,蒸熟后点染鲜艳色彩,成为民间艺术品。
清明节的“寒食供贤”面人头,内包油盐小米馅,用红黑莲豆作眼嘴,蒸熟后点染,天真可爱,寄托对春天的期盼。
文化象征:祈福纳祥的生命哲学
花馍的造型与色彩均蕴含深厚寓意。鱼形花馍寓意“年年有余”,桃形“寿馍”象征长寿,戏剧人物面塑则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忻府区,花馍不仅是食物,更是礼仪的载体——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皆以花馍传递情感。
近年来,非遗传承人通过创新造型(如生肖花馍、家电花馍)与健康工艺(果蔬染色),让这一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三、剪纸:纸间飞舞的民俗诗篇
历史脉络:从巫术到艺术的千年演变
忻州剪纸的历史可追溯至晋代,杜甫“剪纸欲招魂”的诗句记录了其在巫术中的运用。
唐宋时期,剪纸成为节日装饰的必备品。
忻府区剪纸以剪刀剪法为主,辅以刻刀,红纸与染色宣纸并用,内容涵盖人物、动物、花卉、神话传说等,反映当地民情风俗。
艺术特征:单色剪纸的朴素美学
忻州剪纸多以单色为主,红纸鲜艳明快,宣纸细腻柔和。
窗花剪纸依窗格形状而定,玲珑剔透;墙花则分“单花”与“套花”,静乐墙花如《八洞神仙》《老鼠嫁女》等,故事性强,篇幅宏大。
代县窗花根据位置不同,分为“走烟”“毡笔画”“勾线”等技法,体现地域特色。
传承脉络:从民间到殿堂的艺术升华
忻州剪纸艺术家辈出,代县王拉弟剪有样式近千种,静乐辛芙英作品被国家级展馆收藏。
当代传承人李斌杰的45米《500罗汉》剪纸长卷、定襄三姐妹的6米《跤乡挠羊图》巨幅作品,均获国家级奖项。
2004年,李斌杰被授予“新中国剪纸艺术家”称号,忻州剪纸通过非遗进校园、文旅融合等模式,持续焕发活力。
四、面塑:面团的千变万化
技艺流派:三大流派的融合创新
忻府区面塑与定襄、代县并称晋北三大流派。定襄面塑以素色简约着称,代县面塑注重色彩点染,忻府区面塑则融合戏剧人物与历史名人题材,如生、旦、净、末、丑等造型,甚至出售于庙会市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