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形式:通过甩鼓、转鼓等动作,配合“圆场步”“十字步”等步伐,形成“蛇脱皮”“二龙戏珠”等队形;
文化内涵:表演内容多围绕祈雨、驱邪等主题,如《求雨》《赶鬼》等剧目,反映农民对自然神的敬畏。
(三)传承保护:双轨模式下的活态传承
截至2024年5月,马山扇鼓已形成“村社传承+校园传播”的双轨保护模式:
村社传承:在木槽村保留传统节庆表演习俗,每年元宵节、庙会期间进行展演;
校园传播:与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成立非遗社团,开展青年传承人培养计划,通过“舞动菁华”社团活动吸引学生参与;
政策支持:平定县文旅部门完善非遗项目管理制度,加强传承人群梯队建设,实施“非遗进校园”专项工程。
四、非遗保护的时代启示
平定县三项非遗项目的传承实践,为北方农耕文明非遗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家族传承与社区传播结合:如黑釉刻花陶瓷技艺通过“师带徒”机制培养传承人,武迓鼓通过村社组织巡演;
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马山扇鼓引入现代舞蹈编排,黑釉刻花陶瓷开发文创产品;
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协同:文旅部门通过政策扶持、节庆活动推动非遗产业化,传承人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
2025年,平定县非遗保护已形成“国家级项目为龙头、省级项目为支撑、县级项目为补充”的立体体系。黑釉刻花陶瓷的窑火、武迓鼓的战阵、马山扇鼓的律动,共同构成了平定县的文化基因库,为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注入持久动力。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