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临县成立盲艺人协会并组建宣传队,政府组织开展培训;1978年康云祥改编现代书目《回娘家》并搬上舞台,推动艺术形式创新;2011年临县三弦书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代传承人薛卫滨通过直播平台推广三弦书,创新编排传统剧目及时政主题作品,开展文化下乡惠民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临县三弦书。
空心月饼:黄土高原上的甜蜜传承
空心月饼,是山西吕梁临县独有的传统糕点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它以独特的外形和美味的口感,成为晋北饮食文化的代表性风味。
空心月饼的特点是外皮酥脆,内里中空,通过手工捏制与自然发酵形成独特结构。
不依赖模具,全靠匠人经验掌控火候与面团延展性,这种工艺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曾是当地节庆祭祀的重要供品,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味点心。
制作空心月饼时,选用优质的白面、熟油、白糖等原料。
先将面粉、熟大豆油、小苏打放入盆中,分次加入花椒水,拌成絮状后揉成柔软的面团,醒20分钟。
然后将熟芝麻擀碎,加红糖和炒熟的面粉拌匀成馅料。
把醒好的面团分成大约50克一个的剂子,按成饼状,包入馅料,收口朝下按扁,摆入烤盘。
放入烤箱中层上下火,180度烤20分钟,再只用上火200烤10分钟至月饼表面上色即可。
烤好的月饼放凉后是酥脆的口感,如果还有点软,可以再多烤几分钟。
空心月饼不仅制作特殊、形状特别,还表达了人们对中秋佳节合家团圆的浓浓情意。
其营养成分也符合现代人低脂肪的要求,深受消费者喜爱。
如今,临县的一些企业和商家致力于空心月饼的制作和推广,通过电商平台将空心月饼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一传统美食。
同时,当地还举办空心月饼大赛等活动,弘扬空心月饼手工制作工艺,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手工挂面:千年技艺的舌尖馈赠
临县的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八堡曹家纯手工挂面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味的口感而闻名。
八堡曹家纯手工挂面的制作需经选料、和面、揉压等十余道手工工序,全程使用高筋小麦石磨面粉与盐水调和,以木杠反复擀压后搓条、绕棍,经自然晾晒17 - 18小时成型。
成品面条细如银丝,保留旱磨、竹面棍等传统工具,兼具微咸口感和麦香特色。
制作手工挂面是一项精细而讲究的手艺。每天晚上,制面人都要准时收看《天气预报》,关注“几”字湾区域的天气情况,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第二天的挂面制作。
有雨雪了不能做,风大了得选择避风的架子晾晒,气温的高低决定大盐的放置比例。
和面是制作挂面的第一道工序,需要将面粉在粗磁大盆中反复搅拌和搓揉,直到确定满盆的面团都揉匀了,不再有一个疙瘩。
然后端来一盆水,用大拳蘸着反复杵压,直到感觉面团柔软合适,更有韧劲了方可。
和好的面需要醒一个小时,之后进行盘大条等工序。
盘大条需要两人配合,将切分开来的面条用力搓细搓匀,一手搓一手泼撒玉米“面泼”,手法纯熟飞快。
接下来的几个工序也同样需要制面人手法麻利,才能制作出质量上乘的手工挂面。
八堡曹家纯手工挂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承载着临县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智慧,是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美食的关注和喜爱,八堡曹家纯手工挂面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制面人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制作工艺,让这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七星泉传说、临县道情、临县三弦书、空心月饼制作技艺与手工挂面制作技艺,这些临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临县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这些非遗项目会在保护与传承中不断创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