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壶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上党乐户、迓鼓、馅饼与大迓鼓乐的璀璨传承
在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其中,秧歌、上党乐户、迓鼓、馅饼制作技艺以及大迓鼓乐等非遗项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壶关县乃至整个上党地区文化的重要象征。
秧歌:戏曲之乡的瑰宝
壶关秧歌,作为山西省地方小剧种之一,被誉为“上党地区小黄梅”,是壶关县享有“戏曲之乡”美誉的重要支撑。
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最初是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后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剧种。
壶关秧歌的形成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冶炼、煤窑等劳动场景密切相关。
早期的壶关秧歌,由挖煤、打铁等劳动号子演变而来,以地摊形式演出,又称“地圪圈秧歌”或“干板秧歌”。
其唱腔属徵调式,运用垫字、衬字,音乐以四度、五度跳进为特点,板式涵盖流水板、垛板、散板等,表演分生旦净丑行当,使用壶关方言真嗓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壶关秧歌的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如《雇驴》《侍女登科》《苏姐姐梦梦》等,这些剧目以其贴近生活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同时,壶关秧歌还移植了《朝阳沟》《红灯记》等现代戏,丰富了其表演内容。
1960年,壶关县成立专业剧团后,加入弦乐伴奏,演出范围扩展至河南等地,进一步提升了其影响力。
2008年,壶关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壶关县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上党乐户:宫廷礼乐的民间传承
上党乐户,起源于上党地区壶关境内,广泛分布于晋东南地区,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社会群体。
自北魏时被列入另册户籍以来,上党乐户世代从事礼仪音乐,为宫廷、军旅、地方官府、寺庙服务,至今已延续了1000多年。
上党乐户以民间、民俗礼仪音乐为宗旨,按词章而动鼓乐,依调而和音,礼乐并举,雅俗兼备,吹打为主,曲目丰富,形式独特。
上党乐户的吹奏形式与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以吹奏曲牌为主,服务于宫廷、衙内祭祀、寺庙迎神、民间岁时庆典、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的过程;另一部分则戏曲吹奏剧种,包括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壶关秧歌、襄武秧歌、河南豫剧、河北涉县落子等。
乐户的吹打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其吹打的曲调清雅动听、惟妙惟肖,打击乐、鼓腾、锣舞等形式多样,最好的绝技是鼻吹两杆唢呐。
2006年,“上党民俗礼仪细乐”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更是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彰显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迓鼓与大迓鼓乐:鼓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
壶关迓鼓,别称“大迓鼓”,是山西省壶关县百尺镇鸦村、赵村一带的传统民俗祭祀活动,始创于北宋,原为迎神驱邪的民俗活动,明清时期趋于兴盛。
2006年,壶关迓鼓被列入长治市及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更是晋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艺术形式融鼓乐演奏与舞蹈表演于一体,主要使用大鼓、马锣、小马锣、钹、拍板等打击乐器,表演阵法包含二龙出水、八卦阵等,曲牌涵盖狗嘶咬等,地域传承差异形成迓鼓、武术鼓、龙舞鼓、将军锣鼓、伴舞锣鼓五大流派。
壶关迓鼓的表演形式独特而丰富,演员们通过二龙出水、八卦阵、九龙图、十面埋伏等多个阵法,展现出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其打击乐曲牌如狗嘶咬、大过街、长流水等,韵律多变,节奏明快,为表演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近年来,壶关迓鼓通过非遗进景区展演、文旅融合活动等方式,促进了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领略到了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壶关馅饼制作技艺: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壶关馅饼制作技艺,作为山西省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被列入山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一技艺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味的口感,深受群众喜爱。
壶关馅饼的制作过程讲究选料精细、制作考究,从和面、擀皮、包馅到烙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壶关馅饼的馅料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猪肉馅、牛肉馅,也有创新的蔬菜馅、海鲜馅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其外皮酥脆、内馅鲜美,咬一口下去,满口留香,令人回味无穷。壶关馅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