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府中的书房里,与开明派官员相对而坐。
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们严肃而恳切的面容。
林羽言辞激昂地详述国家面临的危机:
“大人,如今西方列强环伺,坚船利炮已叩吾国门,百姓生灵涂炭,大清危在旦夕。而朝廷内部,却仍有人争权夺利,不顾大局,如此下去,国将不国啊!”
苏瑶则在一旁补充道:
“大人,改革已是刻不容缓,唯有推行新政,增强国力,方能抵御外敌,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每一次交谈,他们都倾尽全力,用智慧与热忱,试图唤醒这些官员的良知。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对未来的期望……
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开明派官员深受触动。
其中一位官员,原本神色凝重,听了他们的话后,不禁站起身来,来回踱步,长叹一声道:
“二位所言,实乃肺腑之言,令人痛心疾首。吾等虽位卑言轻,但也愿为国家之变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渐渐地,这些开明派官员开始在朝廷中为改革发声。
他们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言辞恳切地向皇帝及其他大臣阐述改革的紧迫性。
与此同时,民间的爱国运动也如汹涌澎湃的浪潮,愈演愈烈。
百姓们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高举着标语,呼喊着口号,要求朝廷进行改革,抵御列强。
这股强大的力量,如同排山倒海般,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之下,朝廷终于如一艘在狂风巨浪中摇摇欲坠的巨轮,不得不开始考虑做出改变。
林羽与苏瑶敏锐地察觉到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或许是拯救这个古老国度的一线曙光。
为此,二人日夜伏案,精心整理出一系列改革建议。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倾注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殷切期望。
这些建议广泛涵盖军事、教育、经济等诸多关键方面,巧妙地借鉴了现代社会的先进理念。
这犹如一盏盏明灯,为这深陷困境大清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其核心目的便是增强国家实力,抵御列强那如狼似虎的侵略。
当他们怀揣着这份凝聚着心血与智慧的改革方案,踏入紫禁城的那一刻,心中既充满了紧张与忐忑,又怀揣着坚定的信念。
宫殿内,雕梁画栋间透着庄严肃穆,阳光透过重重宫阙,洒在金砖地上,映出他们坚毅的身影。
进入朝堂,林羽与苏瑶恭敬地向光绪皇帝行礼。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夕,大臣们各怀心思,面色严峻。
光绪皇帝高坐龙椅,神色忧虑,扫视着殿下群臣,缓缓开口:
“如今局势危急,列强环伺,民怨沸腾,诸卿可有良策以解困局?”
林羽率先开口,声音洪亮而坚定:
“陛下,臣等以为,当下国家危在旦夕,唯有改革方能图强。臣等呈上一系列改革建议,望陛下详察。”
说罢,将奏折呈上。
光绪皇帝接过奏折,仔细翻阅,神色逐渐凝重。
此时,保守派大臣李鸿章站出,拱手道: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废,此等建议虽看似有理,却恐动摇国本,还望陛下三思。”
支持改革的大臣康有为也赶忙出列,反驳道:
“李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列强欺凌,国家积贫积弱,若不改革,何以图存?祖宗之法亦应与时俱进,方能保大清江山社稷。”
朝堂之上,大臣们分成两派,争论得面红耳赤。
支持改革的大臣们慷慨陈词,列举着国家面临的重重危机,力陈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而保守派则百般阻挠,担忧改革会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言辞激烈地反驳着每一条建议。
一时间,朝堂上仿佛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各方观点激烈碰撞,局势紧张得一触即发……
光绪皇帝眉头紧皱,沉思良久后,缓缓说道:
“朕意已决,如今国家危局,改革势在必行。然兹事体大,需谨慎推行。”
在朝堂之上,支持改革与保守反对的两派大臣各执一词,争论之声此起彼伏,久久回荡在宫殿之中。
光绪皇帝面色凝重,眉头紧锁,静静地聆听着双方的激烈争辩,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与思索。
待两派大臣稍作停歇,光绪皇帝缓缓起身,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下群臣,沉声道:
“今日所议改革之事,关乎大清存亡兴衰。朕深知祖宗之法不可轻废,然今时不同往日,列强环伺,国势危如累卵,若墨守成规,恐将万劫不复。”
言罢,光绪皇帝再次拿起林羽与苏瑶所呈的改革奏折,神情庄重地说道:
“林羽二人所提建议,朕详加审视,诸多要点切中时弊,颇具远见卓识。大清欲求存图强,改革实乃必由之路。”
保守派大臣们听闻,面露焦急之色,纷纷跪地进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携山河画卷,穿越古今追光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携山河画卷,穿越古今追光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