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峰眉头微挑,指尖凝气,对着空气虚按一掌——掌风刚猛,却在触到桌面的瞬间,化作一缕轻烟,顺着桌腿消散于地面。
他暗自摇头:“不对。”
随即闭目凝神,在气海中模拟这段真气路线:若以丹田为轴,引力入臂,臂骨需承受对方八成劲力,纵使内力深厚,久战之下也难免劳损;
慕容龙城这般写,要么是故意藏了后手,要么是他当年的心境,还未到“借力不卸力”的境界。
果不其然,再往下读两行,慕容龙城又补了一句:“轴非死轴,力非死力,当如风中柳絮,随劲而变。”
萧峰眼中骤然一亮,猛地睁开眼,掌心虚握,再发一掌——这一次,掌风袭来时,他周身的气流竟形成一个无形的“环”,将掌风裹在环中,如同江河汇入湖泊,不见丝毫冲撞,只听“嗡”的一声轻响,掌力竟顺着那环的转动,从他身侧滑过,落在远处的墙壁上,只震落了几点墙灰。
“原来如此!”他低声赞叹,“龙城公藏的不是陷阱,是‘考验’——唯有悟透‘轴为活轴,力为活力’,才算真正懂了‘斗转’的真谛。”
萧峰看的从来不是表面的招式描述,而是透过文字,去追溯慕容龙城当年创功时的“心路”:写“斗转星移”时,他是否正面对强敌,苦于硬接掌力而想出“借力”之法?
推演“参合指”时,他是否曾对着一块岩石反复戳刺,直到指力能穿透石心却不碎石表?
他对天地元气的运用,为何偏爱“借势”而非“造势”?
那是因为他一生颠沛,始终在“借他人之势”谋复国大业,连武学都透着一股“隐忍”与“借力”的执念——这些心性的投射,如同墨汁滴入清水,在字里行间晕染开来,被萧峰看得一清二楚。
越是研读,萧峰心中的赞叹便越是浓烈,周身的真气都似因这份共鸣而微微震颤。
慕容龙城不愧是慕容氏数百年不出的奇才,其武学思想天马行空,却又根基扎实得如同昆仑山脉——既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奇思妙想,又有“固本培元”的踏实内功;
既能将“斗转星移”推演至“力道流转”的极致,又能将“参合指”剖析到“微观劲力”的深处,这份“奇”与“实”的结合,放眼江湖千年,也难有第二人。
就说“斗转星移”的推演,慕容龙城在手札中画了一幅“力道流转图”:图中以黑点为“敌力”,红线为“己气”,当黑点从上方袭来时,红线并非直接阻拦,而是先向后退半寸,形成一个“凹”形,如同弓箭的弓弦被拉满,再借着黑点的冲力,猛地向前弹动,将黑点原路送回——这已远超“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范畴,触及到了“力道流转”的核心:力的本质是“运动”,而非“静止”,只要能掌控力的“运动轨迹”,便能如水流般引导它,而非如顽石般阻拦它。
更精妙的是,慕容龙城还在图旁注解:“力有因果,今日借你一掌,明日或可借天地雷霆;
势有循环,此刻引他一剑,他朝当还你一生。”
这寥寥数语,竟已触碰到“因果借势”的玄妙边缘——那是将“自身”融入“天地大势”的境界,不再是“个人之力”对抗“天下之势”,而是“以天下之势”为己用,这般眼界,足以让任何武道宗师俯首。
萧峰再看“参合指”的劲力剖析,慕容龙城的字迹愈发细密,朱砂笔画如发丝般纤细,却字字力透纸背。
他将指力分为“三层九境”:第一层为“皮肉境”,真气凝聚于指尖皮肉,可破衣甲,伤皮肉,寻常武人练至巅峰,也不过此境;
第二层为“筋脉境”,真气沉入指骨筋脉,以“意”导“气”,气如钢针,可穿木石,透金石,已是江湖中顶尖的指力境界;
第三层为“意境境”,这便是慕容龙城的独创——以自身意境催动真气,让指力脱离“有形”,化作“无形”,看似指尖未动,实则一缕真气已如鬼魅般射出,可穿透敌人体内的真气屏障,直入脏腑,伤人于无形。
在手札中,慕容龙城甚至详细描述了“指力爆发”的微观过程:“真气入指,当如蚕吐丝,一丝一缕,凝聚于指尖三寸处;
待气凝至极致,需以‘意念’为火,将真气‘烧’成一根细如牛毛的‘气针’;
此时需屏息凝神,将全身内力都压在这根‘气针’上,如同匠人打铁,一锤定音——爆发时,气针需‘转’而非‘刺’,转则如钻,可破金石之坚;
刺则如箭,易被真气挡回。”
萧峰读到此处,忍不住抬起右手,食指微屈,一缕极细的真气缓缓溢出。
他按照慕容龙城的方法,将真气凝聚于指尖三寸,以意念催动,感受着那缕真气从“散”到“聚”,从“软”到“硬”,如同将一团棉花揉成一根钢针。
随后,他目光一凝,指尖猛地向前一点——没有掌风呼啸,没有气流涌动,只有一缕几乎看不见的“气针”射向桌面的端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龙八部:在下萧峰,天下第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龙八部:在下萧峰,天下第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