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一场关键的补给行动展开。
冒着猛烈的炮火和防空导弹,数架大型运输机在“火箭天使”的护航下飞临福查上空。
“空投区!清理出来!快!”
GTI的地面部队在通讯频道中疯狂大喊。
特战干员们冒着被狙击手击中的危险,冲入开阔地,拖拽着落下的补给箱。
箱子里装着面粉、药品、弹药,还有珍贵的电池和配件。
空投持续了整整一周。
到2月7日,超过3000吨面粉、2500吨军火和20套大型军事器材(包括急需的防空导弹系统)被成功送入城内。
同时,萨拉热窝方面想尽办法,通过直升机机降和夜间低空渗透的方式,向城内输送了数百名补充兵和一些特种部队——
主要是从萨拉热窝紧急空运来的2个集团军下属独立特种任务营的精锐。
这些援兵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到2月15日,福查城内的GTI守军人数回升到了近8000人,虽然仍处劣势,但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条虽然脆弱但完整的防线。克里缅科的努力见到了成效,这座孤岛暂时稳住了阵脚。
在此期间,GTI其他部队曾试图从萨拉热窝方向发起解围进攻,但哈夫克“罗曼努斯”快速反应旅早已在北线严阵以待,利用地形优势打退了GTI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援兵始终被挡在遥远的城外,只能听到炮声,却无法靠近。
战局陷入了残酷的消耗战。
哈夫克无法迅速碾碎GTI的抵抗,而GTI也无法击退哈夫克。
上校调整了策略。
大规模的装甲冲锋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灵活、更致命的特种作战和无人机精准猎杀。
他的“雨云”伞兵旅(尽管在之前战斗中受过创伤,但仍具战斗力)和“希拉克略”旅下属的特种部队大量渗透进城,与GTI守军展开了惨烈无比的巷战。
每一栋楼,每一个房间,每一条下水道,都成为了争夺的焦点。
战斗变成了用手榴弹、匕首甚至拳头的近距离搏杀。
新华社记者蒲志新,一位三十多岁、经验丰富的战地记者,此刻正身处福查城内。
他躲在城中心一栋半塌的银行大楼的地下金库里——
这里现在被改造成了克里缅科将军的新指挥所(原来的前指已被无人机炸毁)。
他在发烫的笔记本电脑上记录着所见所闻:
“……这里没有前线和后方之分。死亡可能来自任何方向:头顶的无人机,隔壁房间的突袭,甚至是从地板下钻出来的敌人。GTI的特战干员们,这些小伙子们,他们‘像男子汉一样’战斗着。我亲眼看到一个腿部被炸伤的年轻中士,拖着伤腿爬行,用最后一颗手榴弹和冲进来的哈夫克特种兵同归于尽。他们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伤亡巨大,但战线就在他们脚下寸寸不移……”
克里缅科将军确实如记者所见,经常不顾个人安危,离开相对安全的金库指挥所,前往最前沿的战壕。
他会从一个阵地走到另一个阵地,和干员们交谈,分享一支宝贵的香烟,或者只是拍拍他们的肩膀。
在一次视察东部街区阵地时,他遇到一个正在给机枪压子弹的老兵(看年纪甚至有可能参加过当年的顿涅茨克战斗)。
“怎么样,战士,还能坚持吗?”
将军问道。 老兵抬起头,脸上满是污垢和疲惫,但眼神依然锐利:
“将军,只要弹药够,我们能在这待到战争结束。”
克里缅科笑了笑:
“弹药会有的。”
老兵却摇了摇头:
“将军,别骗我们了。哈夫克那帮混蛋对着我们倾泻炮弹,我们还有什么弹药消耗定额可讲?看见了就得打,不然死的就是我们!”
这句话很快在阵地上流传开来,成为了GTI特战干员们的共识。
这种心态虽然提升了短期内的战斗力,但也导致了弹药储备的极速消耗。
后勤军官的警告越来越频繁和焦急。
然而,更大的危机来自更高层。
3月份,贝尔格莱德方向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的最终阶段,GTI主力部队被牢牢钉死在那片更重要的战场上。
巴尔干战区司令部的资源捉襟见肘。
一天深夜,克里缅科接到了来自战区司令部的加密通讯。
通讯官将译电发送给他时,手微微颤抖。
克里缅科看完电文,久久没有说话。
最终,他对他的参谋长说:
“命令。从3月15日零时起,战区将停止向我部供应武器弹药。我们……要靠自己了。”
指挥部里一片死寂。
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外界的持续输血,只能依赖之前的储备和空投的残余物资。
“启用应急储备吧,”克里缅科的声音异常平静,“告诉各单位,从今天起,每一发子弹都要用在刀刃上。”
“坐吃山空”的阴影,沉重地压在每个守军心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角洲行动之第三次世界大战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角洲行动之第三次世界大战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