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的七月,中东欧平原迎来了罕见的酷热。华沙近郊的练兵场上,炙热的阳光无情地灼烤着大地,连空气都因高温而扭曲。然而,在此地进行战术演练的波兰陆军第18步兵团的士兵们,却依然穿着厚重的羊毛呢冬装制服。深蓝色的呢料外套(Sukmana)和长裤密不透风,许多士兵的背上已结出了一层白色的盐霜,那是汗水反复浸透又蒸发后留下的痕迹。不断有人因中暑而踉跄倒地,被战友搀扶到树荫下,卫生兵忙碌地用宝贵的水壶往他们嘴里灌着清水。
“立正!保持队形!敌人不会因为天气热就停止进攻!” 团长瓦迪斯瓦夫·安德斯上校骑在战马上,他自己的军服前胸后背也早已湿透,但他依然强打着精神训话,声音在热浪中显得有些嘶哑。他看着手下这些面色潮红、呼吸急促的小伙子,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焦虑。他转向身旁的团军需官,低声吼道:“扬,总部答应的夏装到底什么时候能到?再这样下去,不用苏联人打过来,太阳就把我的团烤熟了!”
军需官扬·科瓦尔奇克哭丧着脸,擦着不断从额头流进眼睛的汗水:“上校,我已经往华沙跑了三趟了!总后勤部的人说,夏装的采购合同还在谈判,布料供应出了问题……主要是,没钱,也没布!”
这一幕,仅仅是1922年夏季波兰军队被装危机的缩影。在波兰总后勤部那座闷热得像蒸笼一样的办公楼里,被装局局长斯坦尼斯瓦夫·诺瓦克正面临着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挑战。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来自各军区的紧急电报,内容惊人地一致:请求紧急调拨夏装,士兵因穿着冬装训练已出现大量中暑和非战斗减员!
诺瓦克面前摊开着三份截然不同的夏装解决方案,每一份都代表着一种诱惑和一种束缚。
第一份,来自联合帝国华鼎公司(垄断全球纺织市场和服装市场)的代表李默(南方党人)。 李默带来的样品令人眼前一亮:一种采用南洋联邦(印度尼西亚)优质长绒棉与澳大利亚联邦美利奴细羊毛混纺的卡其色斜纹布夏装。李默自信地介绍:“诺瓦克局长,请看,这种面料轻薄、透气、吸湿排汗性极佳,而且耐磨,非常适合夏季野外作战和训练。颜色是标准的卡其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华鼎公司在马来亚联邦和新加坡有世界一流的成衣厂,只要合同签订,一个月内,首批二十万套夏装就能从榕城港(福州)装上帝国的远洋公司的货轮,经印度洋舰队护航,运抵格但斯克。价格嘛,看在波兰是我们重要合作伙伴的份上,我们可以给到国际市场价的八五折。而且,我们可以用黄金集团的贷款结算,缓解贵国的现金压力。”
第二份,来自法国纺织业联盟的代表皮埃尔·杜邦。 杜邦带来的则是典型的法式风格:一种用埃及棉织造的淡青色(Horizon blue)轻质布料,这是法国陆军在一战后采用的夏装颜色。杜邦强调传统与品味:“诺瓦克先生,波兰军队的军官团深受我国军事传统影响,这种颜色优雅且实用。我们的面料来自埃及最好的棉田,工艺精湛。我们可以帮助波兰在罗兹或沃维奇建立自己的被服厂,转让部分技术,实现夏装的自产,这才是长远之计。当然,前期我们需要从法国进口布料和设备,这需要一笔投资。但想想看,波兰士兵将来能穿上本国生产的、符合欧洲一流标准的军服!”
第三份,则来自英国方面,由印度帝国殖民政府牵线。 英国专员阿奇博尔德·默里虽然没有亲自到场,但他的秘书带来了印度帝国纺织厂生产的样品:一种土黄色的粗棉布,价格极其低廉。秘书暗示:“印度有几乎无限的棉花原料和劳动力,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满足波兰的巨大需求。而且,如果波兰大量采购印度棉布,英国政府可以考虑在军事贷款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条件。毕竟,解决士兵的夏装是当务之急,实用和经济性最重要,不是吗?”
诺瓦克陷入了深深的纠结。华鼎公司的面料和质量无疑最好,但这意味着波兰军队的被装将深深打上联合帝国的烙印,而且完全依赖进口。法国的方案着眼于长远自产,但前期投入大,见效慢,且那种淡青色在波兰的田野森林里是否适用存疑。英国/印度的方案最便宜最快,但质量粗糙,恐怕穿不了多久就会破损,而且有损波兰军队的形象。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政治层面。陆军总司令哈勒尔上将打电话来催促:“诺瓦克,我不管你跟哪家买!我要在八月底之前,看到我的士兵换上夏装!否则,总参谋部没法向总理和议会交代!” 而财政部长扬·克雷布斯则警告他:“斯坦尼斯瓦夫,预算非常紧张!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绝不能超支!”
与此同时,在波兰最大的纺织工业城市罗兹,本国的纺织厂主们也在焦急地观望。波兰纺织业协会主席卡罗尔·波尼亚托夫斯基求见诺瓦克,激动地说:“局长先生!为什么要把订单给外国人?我们罗兹的工厂有能力生产军服!我们缺少的是订单和资金来更新设备!只要政府给我们预付一部分货款,我们就能开工!这是支持民族工业的机会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874,新中华帝国的崛起请大家收藏:(m.20xs.org)1874,新中华帝国的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