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具体该怎么办呢?”斯大林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看似折中,实则暗藏玄机的方案,“首先,我原则上同意,在当前情况下,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是必要的,这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城市供给的基础。这一点,季诺维也夫同志和加米涅夫同志的意见是有道理的。”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交换了一个略显满意的眼神,但斯大林接下来的话让他们立刻警惕起来。
“但是,”斯大林强调道,“提高价格不能是无条件的,更不能变成对富农投机行为的奖励。我们必须同时加强农村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建设,要区分对待。对于大多数守法的中农和贫农,我们要保证他们能从提价中得到实惠;但对于那些试图操纵市场、囤积居奇的富农,各级苏维埃和格别乌(国家政治保卫局)必须加强监督和打击力度。这需要一套精细化的、区别对待的政策,而不是一刀切。”
他这个方案,既部分采纳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提高价格的主张,又融入了托洛茨基强调阶级斗争和专政的要素,看似不偏不倚。
然后,斯大林抛出了最关键的一招:“因此,我建议,这个‘调整农村粮食收购价格及相关配套措施’的方案,由党中央书记处牵头,会同农业人民委员部、财政人民委员部、格别乌以及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共同组成一个专门的工作委员会来负责起草。工作委员会要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地方党组织的意见,尽快拿出一个周密可行的方案,再提交政治局最终决定。”
这个提议,表面上是将任务交给一个跨部门的“工作委员会”,体现了集体决策和深入调研。但核心在于“由党中央书记处牵头”——而斯大林,正是党中央总书记。这意味着,他实际上将主导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政策的制定过程。他可以通过书记处控制调研方向、筛选信息、安排人选,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最终方案符合他的政治意图和权力布局。
托洛茨基立刻嗅到了其中的权力意味,他冷哼一声:“书记处牵头?斯大林同志,你是想把经济政策的具体制定也纳入党务系统的管辖范围吗?这不符合党政分工的原则!”
季诺维也夫也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斯大林扩大权力的举措,他立刻反驳:“我同意托洛茨基同志的部分看法。如此重要的经济政策,理应由人民委员会主导,这是宪法规定的职责!书记处可以参与,但不应该越俎代庖!”
加米涅夫也附和道:“是的,应该由李可夫同志负责的人民委员会来牵头组织更为合适。”
面对联合起来的质疑,斯大林并不慌张,他平静地回应道:“同志们,现在是非常时期。列宁同志无法视事,我们需要的是效率和集中。书记处负责党的组织和协调,由它来牵头,恰恰可以更好地整合党政资源,确保政策制定不偏离党的总路线。这并非越权,而是为了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如果大家有更好的人选提议,可以提出来讨论。”
会议陷入了僵局。最终,在李可夫的斡旋下,达成了一个模糊的妥协:成立工作委员会,由党中央书记处和人民委员会“共同负责”,但具体的运作细则和人员组成,留待下次会议再议。
这场关于粮食价格的争论,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经济政策本身。它清晰地表明,在列宁病榻之侧,苏联最高领导层的权力格局正在剧烈重组。托洛茨基凭借其理论威望和军队影响力,季诺维也夫与加米涅夫依靠联盟和其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的地方基础,而斯大林则巧妙地运用其把持的党中央书记处这一组织武器,沉稳而坚定地扩张着自己的权力网络。每一份文件、每一次人事任命、每一项政策动议,都成了各方势力角逐的战场。克里姆林宫内的这场无声较量,将决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航向,其波澜也必将扩散至波兰平原、联合帝国的朝堂,乃至整个动荡不安的世界。
喜欢1874,新中华帝国的崛起请大家收藏:(m.20xs.org)1874,新中华帝国的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