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听闻张新此言,皆面露惊愕之色,窃窃私语。
“大将军,大将军。”
马日磾低声道:“我记得,刘繇不是刘岱之弟吗?”
“你怎么举荐他做扬州刺史啊?”
甚至就连刘协也好奇的问道:“大将军,朕记得你先前上表过,东莱刘氏不是......”
当初袁绍谋划五路大军偷袭青州之事,刘岱就是其中一路,最后被孙坚砍了脑袋。
东莱刘氏也因响应刘岱,举族反叛,被张新杀了个一干二净。
说起来,张新和刘繇那可是有血海深仇的。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嘛。”
张新脸上露出一个健康爽朗的笑容,“袁术不臣之心已明,朝廷又远在长安,暂时无力管辖扬州之事。”
“刘繇青州名士,素有二龙之名,才华卓着,又久居淮泗之地,深知当地民情。”
“有他出任扬州刺史,扬州士民定附,必能扼制袁术!”
“如此,待朝廷恢复元气之后,再挥师讨伐,也就不难了。”
张新在与智囊F4商议如何给袁术上强度的时候,发现朝中上下竟是无人适合出任扬州刺史一职。
想要出任扬州刺史,首先就得有一定的名望,能够得到当地士族的认可。
其次,扬州之地既有传统的汉人势力,也有类似荆州宗贼的宗帅势力。
还有山越人。
情况如此错综复杂,若派个不熟悉当地民情的人过去,别说给袁术上强度了......
不被山越、宗帅上强度就不错了!
满朝文武,数来算去,也就一个朱儁符合条件。
可他是扬州人,又是太尉,不可能去当扬州刺史。
众人当时商议了许久,最后还是荀攸把刘繇给想起来的。
刘岱是党人,刘繇自然也是。
何进喜欢跟党人玩,荀攸又跟过何进。
所以他才能想到刘繇。
不过这关系有点远,而且刘繇在朝中之时,荀攸还在地方。
等到荀攸进京任职,刘繇又到地方上当县长去了。
因此荀攸对刘繇也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况且张新和刘繇那是有仇的。
荀攸也只是随口一提罢了,没想到一下就得到了张新的认可。
刘繇的名气不必多说,再加上他自青州黄巾起义之时,就一直躲在徐州避乱,距离扬州不远,也算是熟知民情。
有名望,知民情。
很符合条件嘛!
张新发誓,他才不知道刘繇名不符实呢。
绝对不是为了公报私仇哈!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不少官员纷纷点头,开始拍起张新的马屁。
大将军耿直,实乃我辈楷模也。
当然,也有官员对此表示了疑虑。
袁术虽然战败,但其麾下依旧还有数万大军,又杀了陈温,吞并了他的部众。
刘繇一个文士,孤身一人......
你让他去和袁术磕,确定不是公报私仇?
张新面对这些官员的质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方案。
“臣再举荐徐州名士王朗,出任会稽太守。”
我给他派个帮手,可以了吧。
会稽郡所在的地方,大概囊括了后世的浙江和福建两省。
郡治山阴便是绍兴市。
扬州刺史部在九江郡的历阳县,但现在的九江,已经基本被袁术占据。
刘繇若是上任,肯定不能再去那里了。
历阳又处于九江和丹阳的交界之处,为了安全,刘繇也不能去丹阳,只能往更东边的吴郡去,将治所设在那里。
最大的可能,就是丹徒和曲阿两县。
吴郡的南边就是会稽。
有了王朗的帮助,刘繇合两郡之力,怎么着也能和袁术碰一碰了。
毕竟现在的袁术可没有孙策这个悍将,吕布也被张新调到沛国去了。
光凭他麾下的那些臭鱼烂虾,还真不一定能拿得下刘繇王朗这个组合。
就算拿下了也不要紧。
反正张新不亏。
举荐刘繇,赢了遏制袁术,输了少个仇人。
举荐王朗,也算给了陶谦面子。
简直就是双赢。
张新分析了一番扬州的形势。
百官细细思之,发现还真没人比刘繇更适合担任扬州刺史了。
大将军敞亮啊!
“既如此,那便拟旨吧。”
刘协见百官达成一致,开口道:“拜刘繇为扬州刺史,王朗为会稽太守。”
说完,刘协看向张新。
“大将军可还有本奏?”
“有的陛下,有的。”
张新又掏了一卷竹简出来,“数日前,陶谦使者抵达长安,为首之人乃是别驾赵昱。”
“据赵昱所言,陶谦越过朝廷,擅自任命亲信笮融为下邳相,都督下邳、广陵二郡国。”
“笮融在任上戕害百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用以礼佛,以致二郡百姓民不聊生,怨恨颇大。”
“故臣再举荐故陈留太守张邈为广陵太守,故广陵太守张超为下邳相。”
张家的这两兄弟,原本都是讨董联军中的诸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重生黄巾,我开局杀了刘备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重生黄巾,我开局杀了刘备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