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视为核心谋士的人,因为直接参与了叛乱的策划和组织,被毫不留情地处以死刑。而那些军事将领们,则因为在叛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流放到了岭南地区,远离中原,饱受困苦。至于那些行政佐官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叛乱,但由于他们身处于王府要职,却未能及时察觉并揭发杨谅的谋反行为,因此也难辞其咎,根据他们各自参与的程度,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置。
然而,在这众多受到牵连的僚属当中,有一个人却显得与众不同,他就是徐善。尽管徐善同样身系王府要职,但他最终却仅仅被免官,而没有遭受更为严厉的惩罚。这其中的原因,或许与他此前的一些行为有关。
据史书记载,徐善曾经对杨谅的一些行为提出过劝谏,虽然这些劝谏并没有能够阻止杨谅最终走上叛乱之路,但至少说明徐善在一定程度上对杨谅的行为持有保留态度。此外,徐善也并未直接参与到叛乱的实际行动中,这一点或许也是他能够逃过一劫的重要原因。
被免官之后的徐善,选择了闭门不出,将自己的生活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对经史的研读和自娱自乐上。就这样,他在故乡度过了平静的余生,再也没有涉足官场。最终,在贞观初年,徐善在家乡病逝,结束了他的一生。
徐善的生平事迹,是隋代藩王制度与政治生态的生动缩影。其职位“王府掾”的职能设定,既体现了隋文帝“以佐官制亲王”的制衡思路,又暴露了藩王权势过大导致的“佐官两难”困境——当亲王与朝廷对立时,佐官往往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徐善的遭遇并非个例,隋代多位藩王府掾均因类似原因浮沉,这一现象直接推动了唐代对王府官制的改革,将掾属的任免权收归中央,避免重蹈覆辙。
作为基层行政官员的代表,徐善在并州的政务实践展现了隋代“务实治国”的行政风格。他既注重制度规范,又兼顾实际情况,其政务举措既维护了王府利益,又兼顾了地方稳定,体现了隋初官僚体系的高效性。而其在叛乱中的隐忍抉择,则反映了普通官员在皇权斗争中的无奈与自保智慧。相较于历史上的名臣猛将,徐善虽无惊天动地的功绩,却以其具体而微的经历,为我们理解隋代政治运作的细节提供了珍贵的微观样本。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徐氏略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