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3年郝孝德起义。郝孝德,在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聚众数万起兵反隋,活动于黄河以北地区。他曾与王薄、孙宣雅等起义部队联合,并占领章丘(今山东章丘北)。后为隋将张须陀所败,归附瓦岗军,会合徐世积,占黎阳仓,并被封为平原公。
公元613年孙宣雅起义。孙宣雅在起义于豆子航(今山东惠民境),聚众十万人,自称齐王。孙宣雅先后会合了王薄、郝孝德等起义部队,共同攻打章丘,并与张金称、高士达起义军合兵攻破黎阳仓,多次击败隋军,后被隋将张须陀击败,其下落不明。
公元613年格谦起义。格谦在豆子冈(今山东惠民县境)起兵反隋,自称燕王,这是隋末农民起义中的一次重要事件。起兵后,格谦迅速聚集了十余万人的起义军,自称燕王,并在队伍中实行了“等身制”,即将军和士兵的身份相同,只要有战功,士兵就可以成为将军,这一制度使得他的起义军战斗力较强。然而,起义军最终被隋朝将领杨义臣和王世充所击败,格谦也在战斗中被杀。
值得一提的是,格谦实行的“等身制”,在当今大城市的现代化公司企业也有采用,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管理制度,“等身制”管理制度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潜力、促进组织发展,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培养多元化人才。
公元613年高开道起义。高开道是格谦的得力将领,其出身盐户,因生活困苦而投身起义军,后凭借勇猛善战逐渐崭露头角。格谦被杀后,高开道率残部逃至海边,重新招兵买马,攻占北平、渔阳等地,自称燕王,建立割据政权。
武德三年(620年),高开道归降唐朝,被封为蔚州总管、北平郡王,赐姓李氏。但不久后,他再次起兵反叛唐朝,与突厥勾结,侵扰唐朝边境地区。武德七年(624年),高开道管理层内部生变,被其部将张金树背叛,最终自杀身亡。
从上述农民起义可以看出,隋炀帝杨广不是一般的不得民心,而且这些起义军的规模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虽说隋朝的农民起义数量不是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最多的,但却是最为集中、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有些起义军甚至跨越了朝代,唐王朝建立后还存在好长时间。
而且这个时期的起义军首领自开始不是称王就是称帝,这是对隋炀帝杨广的政权表现出的极端不满和蔑视,可以说隋炀帝的暴政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除了上述影响力较大的起义外,还有一些称王称帝的起义军首领,我们不妨了解一下。
刘武周起兵马邑(今山西朔州),自称皇帝,后依附突厥,成为隋末北方的一大割据势力。
林士弘起兵豫章(今江西南昌),自称楚帝,建立楚国,一度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
刘元进起兵晋安(今福建福州),自称皇帝,是隋末江南地区的重要起义领袖之一。
朱粲起兵南阳(今河南南阳),自号楚帝,其部队以残暴着称,后为唐朝所灭。
李子通起兵海陵(今江苏泰州),自号楚王,后投降唐朝,再次反叛被杀。
邵江海起兵岐州(今陕西凤翔),自号新平王,是隋末关陇地区的一支起义军。
薛举起兵金城(今甘肃兰州),自号西秦霸王,建立了短暂的西秦政权。郭子和起兵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自号永乐王,后归附唐朝。
窦建德起兵河间(今河北河间),自号长乐王,是隋末北方重要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后建立夏国。
汪华起兵新安(今浙江淳安),自号吴王,控制了江南部分地区。
杜伏威起兵淮南(今江苏扬州一带),自号吴王,是隋末南方的重要起义领袖之一。
李密起兵巩县(今河南巩义),自号魏公,后建立瓦岗军,成为隋末最大的农民起义军之一。
王德仁起兵邺城(今河北临漳),自号太公,是隋末河北地区的一支起义军。左才相起兵齐郡(今山东济南),自号博山公,是隋末山东地区的一支起义军。
罗艺起兵幽州(今北京一带),后归附唐朝,成为唐朝初期的重要将领。
左难当、冯盎、李义满等人也在不同的地区起兵反抗隋朝统治,自称帝王,且有相应的称号。在这个历史阶段,起义军首领称帝事件频发,这里不再一一罗列。《隋唐演义》和《大隋兴衰四十年》是对隋朝农民军起义记录比较详细的两本历史着作,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可以找来深入了解一下。
因隋炀帝杨广南巡,不理朝政,统治力量空虚,这些起义军在同隋军的作战中,逐渐从分散走向联合,形成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军。
除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还有许多不成气候的小股势力形成了土匪贼寇,在各地劫掠,骚扰民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更多的苦难。
而隋炀帝身边的阿谀奉承之徒,如被称为杨家奴的王世充、裴矩、宇文述、虞世基、郭衍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却故意隐瞒各地的揭竿起义之事和战况,不向隋炀帝报告实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唐凌烟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