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巡幸至宜州玉华宫,一面召见诸州刺史、部署京畿防务,一面密切关注着河北战局。河北战场上,太子李建成与刘黑闼的主力陷入僵持,局势微妙。彼时,齐王李元吉已奉诏与太子李建成共同讨伐刘黑闼,正率军与刘黑闼麾下大将刘十善部对峙。为策应主战场、并彰显皇室成员亦在戮力奋战,一道诏令自宜州发出,直抵河北。
三个月前,唐朝朝廷已命令太子李建成出豳州道,秦王李世民出秦州道,共同率军抵御。这一安排,既是为了以皇子亲征的鼎盛军容震慑突厥,也隐隐透露出帝王在天下未定时力求各方平衡的深意。然而,北方的战事虽紧迫却并未持久,在唐军严阵以待的兵威之下,突厥的铁骑如潮水般退去。
当时间步入十二月,帝国的军事重心已发生了决定性的转移。
此时,秦王李世民在完成抵御突厥的使命后,已返回了帝都长安。他不再直接指挥前线战事,其辉煌的军事生涯中平定刘黑闼的篇章,事实上已在年初的洺水之战后暂告段落。而帝国的东部,一场更为复杂棘手的战役正进入关键阶段。
在河北,太子李建成已全面接管了讨伐刘黑闼第二次叛乱的指挥权。他敏锐地意识到,单纯依靠军事清剿难以根除河北的动荡根源,因此他采纳魏征之策,确立了 “剿抚并用,以政治招抚为主” 的战略方针。他的身影,正活跃于河北战场的核心地带,致力于瓦解刘黑闼的政治联盟,安抚民心。
在此宏大的战略棋盘上,齐王李元吉作为太子麾下最重要的军事臂膀,承担着关键的战术突击任务。他攻打刘十善的战役,正是李建成整体战略中“剿”的一记重拳。刘十善是刘黑闼麾下大将,其盘踞的魏州是叛军的重要支点。
十二月初十,朝廷诏令抵达东线作战军团,齐王李元吉得令,以并州都督之职,分兵东进,其兵锋所向,直指刘黑闼麾下大将刘十善盘踞的魏州。元吉虽年少骄纵,然此战关系东线全局,不敢怠慢,亲遣精锐,督军进击。
冬日的河北大地,朔风凛冽。魏州城下,战云密布。
齐王李元吉身披明光铠,驻马高岗,冷眼看着这座被刘黑闼麾下大将刘十善占据的城池。三个月前,太子李建成在河北主力战场上与刘黑闼陷入僵持,整个战局如同这严冬一般凝固。身为并州都督的他,奉命自潞州东进,就是要在这僵局中撕开一道口子。
“殿下,”副将薛万彻策马近前,压低声音,“探马来报,刘十善在城内聚集了八千兵马,其中多是窦建德旧部,战力不俗。”
李元吉嘴角扯出一丝冷笑,握紧了手中的马槊:“窦建德都已授首,这些余孽还能翻起什么浪花?今日便要让他们知道,这河北究竟是谁家的天下!”
他回想起离京前,父皇在太极殿前的嘱托:“四郎,此去不仅要胜,更要胜得漂亮。要让天下人看看,我李唐的皇子,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虎将。”这话里的深意他懂,太子在正面战场苦战,秦王在并州防备突厥,他李元吉也需要一场漂亮的胜利来证明自己。
十二月十三日,黎明时分,战鼓震天。
唐军如潮水般涌向魏州城墙。冲车撞击着城门,发出沉闷的巨响;云梯架上城头,士兵们蚁附而上。李元吉亲临前线,在箭雨中纹丝不动。
“报——东门已被我军攻破!”
“再报——西门守军开始溃逃!”
李元吉猛地挥槊前指:“传令,骑兵随我冲杀!今日必取刘十善首级!”
他一马当先,亲率五百精骑从刚刚打开的城门缺口杀入。城内巷战惨烈,每一条街道都在激烈争夺。就在转战至城中心时,李元吉突然看见一面“刘”字大旗。
“刘十善!”他大喝一声,策马直取敌将。
刘十善仓促应战,两人在乱军中交手不过三合,便被李元吉一槊刺中肩膀,翻身落马。
“绑了!”李元吉勒住战马,看着跪地求降的敌将,心中涌起一股快意。这一战,不仅是为大唐开疆拓土,更是他向长安、向天下证明自己的时刻。
夕阳西下时,魏州城头换上了唐字大旗。
此战斩敌两千,俘获五千,刘十善被生擒。当捷报随着快马分别送往长安和太子行营时,李元吉站在魏州城头,远眺西方。他知道,这场胜利必将震动朝野,也让他在与两位兄长的暗中较量中,多了一份重要的筹码。
魏州大捷的消息由快马疾驰奏报,数日后便传至已自宜州西返、正巡狩至京兆府北部雍州之地的皇帝驾前。这场预期的胜利,虽非决定全局,却适时地提振了军心,也为李渊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内侍躬身呈上密封的军报,皇帝李渊拆开火漆,目光迅速扫过,那紧抿的嘴角几不可察地松弛了一分,随即对侍立左右的裴寂等人朗声笑道:“元吉不负朕望,魏州已克!”
帐中顿时响起一片称贺之声。这场预期的胜利,虽非能一锤定音的全局之胜,却如同久阴冬日里的一道利芒,适时地刺破了弥漫前线的些许焦虑,极大地提振了随行文武与京畿驻军的信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唐凌烟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