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听得入神,不禁感叹道:“这简直是奇迹!于谦实在是太厉害了!”
朱棣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凝重而又威严,他那双深邃如渊的眼眸凝视着前方,缓缓开口道:“诸位,今日在此,朕要向你们讲述一段关乎大明生死存亡的往事。想当年,瓦剌大军兵临城下,京城危在旦夕。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幸得于谦挺身而出,以其过人之才智和无畏之勇气,力挽狂澜,指挥若定,方才使得京城保卫战取得了那堪称辉煌的胜利!”
说到此处,朱棣不禁站起身来,声音也随之提高了几分:“于谦此人,实乃我大明之栋梁啊!他不仅仅成功地守住了京城这座大明的心脏之地,更是护住了我大明的宗庙社稷,使之免受战火涂炭。经此一役,大明之国威亦得以重振,四方蛮夷皆对我朝敬畏有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无于谦,我大明恐怕早已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从某种深远的意义上讲,他简直就是强行给大明续了整整二百年的命啊!这般丰功伟绩,如此惊世之才,难道还不足以令我们高度重视吗?”
朱高炽、朱高煦以及朱高燧三人静静地聆听着朱棣的话语,他们的脸上逐渐浮现出震撼与赞叹交织的神情。尤其是朱高炽,在短暂的失神之后,最先回过神来。只见他快步向前,双手抱拳,向着朱棣恭敬地行礼后说道:“爹爹所言极是,娘亲您看,如今想来,于谦当真可称得上是咱们老朱家的大恩人呐!他的才华横溢,谋略过人,实在是令人钦佩不已。儿臣以为,对于这样难得一见的贤才,我们必须予以重重任用,切不可让其明珠蒙尘,白白埋没于官场之中啊!”
朱高煦用力地点了点头,大声说道:“对!于谦就是我们老朱家的大救星!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把他招揽到麾下,为大明效力!”
朱高燧也满脸坚定:“没错!有于谦这样的人才辅佐,我大明必定能更加繁荣昌盛。”
朱棣满意地看着三个儿子,笑道:“哈哈,好!既然你们都有此共识,那就这么定了。改日,我们便一同去见于谦,考考他的真才实学。”
众人相视一笑,春日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仿佛预示着大明在贤才的辅佐下,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未来 。
朱高炽微微躬身,恭敬地说:“爹,娘,此次科举,儿也听闻于谦文章锦绣、见解独到。只是不知,届时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考较,才能探出他真正的才学深浅呢?” 他微微皱眉,眼神中满是思索,一副为大明江山求贤若渴、审慎考量的模样。
朱棣双手抱胸,昂首说道:“这有何难?治国理政,需通经史、明时务、晓军事、善谋略。我会亲自出题,考他对经史子集的见解,看他对古今治乱兴衰的认识。” 他的目光中透着睿智与威严,仿佛已经看到于谦在考场上应对自如的场景。
徐妙云微笑着补充道:“还需考考他对当下民生的看法。大明百姓的衣食住行,赋税徭役,这些都是治国的根本。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必然心系百姓,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利民之策。” 她的声音柔和却又坚定,彰显着一位贤后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朱高煦摩拳擦掌,兴奋地说:“那军事方面也不能少!像于谦这般有大才之人,说不定对兵法韬略也颇有研究。咱得考考他排兵布阵、行军打仗的本事!” 他一脸跃跃欲试,似乎已经迫不及待要与于谦探讨军事。
朱高燧笑着点头:“二哥说得对!不过,也得看看他的应变能力。倘若遇到突发状况,他能否迅速想出应对之策,这可是关乎国家安危的重要能力。” 他的眼神灵动,思维敏捷,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朱棣听着儿子们的发言,满意地点点头:“你们所言都在理。此次考较,务必全面、严格,要让真正的贤才脱颖而出。”
朱高炽思索片刻后,又说道:“爹,娘,考较之后,若于谦确实才学出众,那我们该如何安排他的官职呢?毕竟要让他能充分施展才华,又要与朝廷现有格局相契合。”
朱棣目光深邃,望向远方,缓缓道:“这要看他的表现。若他真如我们期待的那般,有经天纬地之才,为大明未来计,宰相之位也并非不可。”
朱高煦瞪大了眼睛,惊讶道:“爹,直接让他当宰相?这…… 会不会太冒险了些?” 他挠了挠头,脸上满是疑惑,显然对如此重用一个初出茅庐的人有些担忧。
朱棣严肃地看了他一眼,说道:“用人之道,在于不拘一格。当年我启用解缙等人,编纂《永乐大典》,不也是看中他们的才华?于谦既有拯救大明于危难的潜力,为何不能委以重任?”
徐妙云也轻声说道:“高煦,你要明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要于谦有能力,有忠心,给予高位才能让他更好地为大明效力。”
朱高炽点头称是:“爹娘所言极是。只要于谦能为我大明尽心尽力,儿相信他定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不一样的燕王与燕王妃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不一样的燕王与燕王妃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