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折 残笺破壁藏玄机
荣国府的暮色来得早,酉时刚过,潇湘馆就暗得看不清人影了。黛玉坐在窗边,就着最后一点天光翻看父亲留下的旧书。书页泛黄发脆,翻动时簌簌掉渣,像她此刻的心境。
"姑娘,喝点热粥吧。"紫鹃端着个粗瓷碗进来,碗里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米汤,飘着几粒米糠,"这是袭人姐姐从怡红院匀来的,说是宝二爷今儿没吃饭省下来的。"
黛玉接过碗,温热的瓷壁熨着冰凉的指尖。她知道宝玉定是又去想办法了,自那日赵姨娘闹过之后,他就整日在外奔走,去当铺当东西,去亲戚家借钱,却总被人挡在门外。昨儿去史家,连史湘云的面都没见着,只得了周瑞家的一句"姑娘身子不适"的回话。
"他又去哪了?"黛玉舀了勺米汤,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却暖不了心底的寒。紫鹃往炉子里添了块炭,火星噼啪跳了两下:"说是去薛姨妈那里了,想借点银子。"她叹了口气,"也不知能不能成,毕竟......"
毕竟薛家如今也是自身难保。薛蟠在外头惹了官司,虽没被牵连进盐引案,却也被顺天府的人盘查了好几次,铺子关了大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黛玉放下碗,目光落在案上的旧书里。那是本《春秋》,是林如海当年批注过的,书页间夹着些泛黄的信笺,是父女俩的家书。她随手抽出一张,借着炭火的微光看,忽然发现信纸边缘有处异样的折痕,像是被人刻意熨烫过。
"这是什么?"黛玉把信纸对着炭火的光举起来,发现折痕处隐隐透着青灰色的字迹,像是用明矾水写的。她心里一动,想起小时候在江南,父亲教她用明矾水写信的游戏,说这是古人传密信的法子,遇热才能显形。
"紫鹃,拿熨斗来。"黛玉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个小巧的银熨斗,是她母亲的陪嫁,平时用来熨烫绣线的。紫鹃赶紧倒了些热水进去,黛玉用布裹着熨斗,小心翼翼地在信笺上熨烫。
随着热气渗透,青灰色的字迹渐渐显形。不是什么惊天秘密,只是几行娟秀的小字,是母亲的笔迹:"三月初三,盐道刘大人过访,携密函一封,藏于《资治通鉴》第七卷夹层,事关重大,切记。"
黛玉的心跳骤然加速。盐道刘大人?不就是这次盐引案的主犯吗?父亲当年在江南做官,定是和他有过往来!那封密函,会不会就是能洗清贾政冤屈的证据?
"《资治通鉴》......"黛玉喃喃自语,忽然想起什么,"荣庆堂的博古架上,好像就有一套!"她腾地站起来,不顾紫鹃的阻拦,披上披风就往外走,"我去老太太那里找找!"
荣庆堂的灯亮着,贾母正坐在炕上听鸳鸯念佛经,王夫人陪着坐在旁边,眼圈红红的。见黛玉进来,贾母忙招手:"快过来暖暖,这天儿冻得骨头缝都疼。"
黛玉给贾母和王夫人请了安,目光飞快地扫过墙角的博古架。那里果然摆着一套《资治通鉴》,蓝布封皮已经有些褪色,正是她要找的版本。
"老太太,我想借《资治通鉴》看看。"黛玉走到博古架前,指尖轻轻拂过书脊,"夜里睡不着,想读点史书静静心。"
贾母笑道:"你这孩子,都这时候了还想着看书。想看就拿去,只是别熬坏了眼睛。"她顿了顿,咳嗽两声,"让宝玉陪你去取吧,那书沉得很。"
正说着,宝玉推门进来,脸上带着喜色:"老太太,太太,林妹妹,我借到银子了!薛姨妈让香菱送了二十两过来,够咱们吃些日子了!"他手里捧着个沉甸甸的布包,见黛玉站在博古架前,疑惑道,"妹妹在找什么?"
黛玉没工夫解释,拉着他的手走到博古架前:"第七卷,快!"宝玉虽不明就里,还是依言抽出第七卷。书果然比别的卷册厚些,翻动时能听见纸张摩擦的脆响,显然里面夹了东西。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激动。宝玉把书卷起来,悄悄塞给黛玉,黛玉飞快地揣进披风里。贾母和王夫人正说着话,并未察觉他们的异样。
离开荣庆堂,两人踩着薄雪往潇湘馆走。月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里面是什么?"宝玉低声问,声音里带着期待。
黛玉的心跳得像擂鼓:"不知道,但可能......是能救爹的东西。"她攥紧怀里的书卷,感觉那薄薄的纸页比千斤还重,"我娘的信上说,是盐道刘大人留下的密函。"
宝玉停下脚步,月光照亮他眼里的光:"真的?那咱们快回去看看!"他拉着黛玉的手往前跑,雪地里留下一串急促的脚印,像一串跳跃的音符,在这沉寂的冬夜里格外清亮。
潇湘馆的灯重新点亮,比刚才亮了三倍。黛玉小心翼翼地拆开书卷,果然在夹层里找到一张泛黄的纸,上面盖着鲜红的官印,是盐道刘大人写给贾政的密函,详细记录了他如何勾结京中官员倒卖盐引,还附上了受贿官员的名单,其中赫然有顺天府尹的名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陵烬未央卷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陵烬未央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