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笑着点点头。
老百姓的朴素期望,让他更加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半小时后,三轮车停在一个灰色大院门口。
门上挂着一块朴素的牌子:重工业部重大装备办公室。
沈良付了车费,提着行李走向门口。
传达室的老大爷看了看他的介绍信,热情地为他指路。
“陈处长在三楼,你直接上去找他就行。”
沈良道谢后,沿着水磨石台阶走上三楼。
走廊里很安静,偶尔有人走过,脸上都带着专注的神情。
这里的工作氛围,和钢铁厂完全不同,透着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感。
找到陈建军的办公室,沈良轻轻敲门。
“请进!”
推开门,陈建军正在和另外两个人讨论什么图纸。
看到沈良,他立刻站了起来:“小沈!来了!路上还顺利吧?”
“很顺利,谢谢陈处长。”
“来,我给你介绍一下。”陈建军指着另外两人说道,“这位是项目的总工程师李维国,这位是液压系统负责人周明华。”
两人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看上去经验丰富。
“久仰久仰!”李维国主动伸出手,“听陈处说你在连铸技术方面很有见解?”
“不敢当,都是些粗浅的想法。”沈良谦虚地回答。
“粗浅?”周明华笑了,“能让冶金部的专家都赞不绝口,这可不是粗浅能做到的。”
看来自己在钢铁厂的表现,已经传到了这里。
沈良心里暗自庆幸,那段经历确实为他建立了初步的技术声誉。
“既然人已经到了,那我们就开始正式的工作安排吧。”陈建军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夹,“这是项目的详细技术方案,你先熟悉一下。明天开始,你就正式加入项目组。”
沈良接过文件夹,感受到它的分量。
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国家期望的重量。沈良翻开文件夹,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映入眼帘。
万吨锻压机的设计图纸、液压系统原理图、钢材强度分析报告……每一页都透着技术的复杂和严谨。
“这套设备一旦建成,将是亚洲最大的锻压机。”李维国在一旁解释道,“主要用于大型轴承、船用螺旋桨、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锻造。”
沈良点点头,心里却在快速思考。
万吨锻压机,他在未来见过更先进的型号。关键问题不在于设备本身,而在于控制系统和液压传动的精度。
“目前的难点在哪里?”沈良合上文件夹问道。
三人对视一眼,陈建军率先开口:“说实话,困难不少。首先是材料问题,我们的钢材强度还达不到设计要求。”
“其次是液压系统。”周明华接过话头,“现有的液压泵压力不够,密封件也容易老化。”
“最关键的是控制精度。”李维国皱起眉头,“锻压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力度和速度,稍有偏差就会影响产品质量。”
这些问题,在沈良的记忆里都有解决方案。
但问题是如何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实现出来。
“能带我去看看现有的设备吗?”沈良提议。
“当然可以。”陈建军看了看表,“时间还早,我们现在就去车间。”
四人下楼,走向院子后面的试验车间。
推开厚重的铁门,一股机油和金属的味道扑面而来。
车间里摆放着各种试验设备,工人们正在进行液压泵的测试。
“这是我们目前能做到的最大压力。”周明华指着一台正在运转的设备说道。
压力表上的指针指向800公斤每平方厘米。
沈良走近仔细观察,发现液压系统的设计确实有改进空间。
“密封圈多久更换一次?”他问道。
“大概两个月。”一名工人回答,“时间长了就会漏油。”
果然如此。
沈良在心里暗暗记下这个细节。
密封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材料配方和密封结构来解决。
他在未来见过的聚四氟乙烯密封圈,虽然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但基础的化学原理是相通的。
“沈工,你觉得怎么样?”李维国询问他的意见。
沈良沉思片刻:“我有几个想法,但需要时间整理。能给我一间办公室吗?”
“没问题!”陈建军立刻安排,“楼上就有空房间,你先安顿下来。”
半小时后,沈良坐在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
桌上摆着一摞技术资料,墙上贴着各种设备图纸。
这种环境,让他想起了未来在研究院的日子。
不同的是,那时候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现在只能靠纸笔和计算器。
但这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真正的工程师,应该能够在任何条件下解决技术问题。
沈良拿起铅笔,开始在白纸上画图。
首先是液压系统的改进方案。
通过增加缓冲回路和蓄能器,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密封件方面,他记得有一种复合密封结构,能够大幅延长使用寿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20xs.org)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