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朴实无华的温暖,是他上辈子在钢筋水泥森林中很难感受到的。
晚上,同事们在食堂为他举行了简单的送别宴。
老师傅张工端起酒杯:“小沈,咱们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你的本事大家都看在眼里。到了北京那个大地方,可别忘了我们这些老粗。”
“怎么会忘记呢?”沈良举杯回敬,“是您教会了我很多实用的技巧。”
张工哈哈大笑:“什么技巧不技巧的,都是些粗活儿。你现在要搞的才是真正的大项目。”
酒过三巡,气氛越来越热烈。
有人开始打听沈良的具体去向。
“听说是搞什么重大装备?”
“具体搞啥我也不清楚。”沈良推说不知情,“到了那儿再看吧。”
实际上,他心里清楚得很。
1980年的中国正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
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重大装备办的成立,就是为了突破这些技术瓶颈。
而他即将参与的项目,很可能是那个改变中国工业格局的关键节点。
想到这里,沈良内心既兴奋又紧张。
上辈子他虽然在这个部门工作过,但那时的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强国。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
资源匮乏,技术落后,人才稀缺...
每一个问题都是巨大的挑战。
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夜深了,送别宴也接近尾声。
沈良回到宿舍,开始收拾行李。
几件换洗衣物,一些技术书籍,还有那些精心挑选的资料。
就这么简单。
躺在床上,他望着天花板上的裂纹。
明天就要离开这个改变了他命运轨迹的地方。
从一个普通技术员,到即将参与国家重大项目。
这种跨越式的提升,让他有种不真实感。
但仔细想想,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他的专业水平摆在那里,在这个人才匮乏的年代,被重用是理所当然的。
关键是接下来怎么走。
国家重大装备办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工作环境可能比这里艰苦得多。
没有现成的设备,没有完整的技术资料,甚至连合适的试验场地都可能没有。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而且还要面对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
那些发达国家绝不会眼睁睁看着中国在重工业领域崛起。
他们会用尽一切手段阻挠中国的技术进步。
禁运、制裁、技术壁垒...
每一样都是致命的障碍。
但沈良并不畏惧。
他有着超越这个时代几十年的技术储备。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中国未来会走向什么样的高度。
这种信心,是任何困难都无法摧毁的。
翻个身,沈良闭上眼睛。
明天又是新的开始。
一个更加宏大的开始。
清晨六点,沈良准时起床。
简单洗漱后,他拎着行李走出宿舍楼。
李总工已经等在楼下,身边还站着几个同事。
“这么早就来送我?”沈良有些意外。
“担心你找不到车站。”张工笑呵呵地说,“北京那么大,可别迷了路。”
沈良心中一暖。
这些朴实的工人师傅,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着关怀。
“走吧,时间不早了。”李总工看了看表。
一行人向火车站走去。
清晨的街道还很安静,偶尔有早起的行人匆匆走过。
沈良回头看了看工厂的大门。
那里有他重新开始人生的记忆。
也有他对未来的第一份规划。
虽然离别在即,但他相信,这不是结束。
而是另一个更宏伟计划的开端。
火车站里人声鼎沸。
南来北往的旅客拖着大包小包,脸上写满了对远方的期待。
沈良的车票是软卧,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很高的待遇了。
“到了北京记得给我们写信。”李总工说,“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开口。”
“一定。”沈良用力握了握他的手。
检票开始了。
沈良最后看了一眼送行的同事们,转身走向检票口。
身后传来大家的祝福声:
“一路平安!”
“在北京干出个样子来!”
“别忘了我们这些老朋友!”
沈良挥挥手,没有回头。
他怕自己会舍不得离开。
但人总要向前走。
而他要走的路,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远。车厢里暖气很足,沈良脱下外套挂在座位旁边。
找到自己的铺位,他把行李塞进床铺下方的储物空间。
对面铺位坐着一个中年男人,正在看报纸。
“去北京出差?”男人主动搭话。
“嗯,工作调动。”沈良简单回答。
不想多聊,他拿出一本技术书翻看起来。
书页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在别人眼里枯燥无味,对他来说却是珍贵的财富。
这些基础理论,正是他要在新岗位上发挥的根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20xs.org)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