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能理解王厂长的担忧。在这个年代,很多所谓的技术改造都是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真正能带来实际效益的少之又少。
“王厂长放心,这次不一样。”沈良信心满满地说道,“三个月内如果看不到效果,所有损失我们负责。”
王厂长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敢这么承诺的技术专家,他还是第一次遇到。
“好,既然沈总监这么有信心,我就赌一把。”王厂长一拍桌子,“需要什么支持,您尽管说。”
第二天,改造工程正式开始。
沈良亲自上阵,指导工人们进行设备拆装。虽然穿着西装,但他毫不犹豫地钻进了机器里面。
“沈总监,您小心点。”工人师傅担心地提醒道。
“没事,我以前也是干这个的。”沈良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继续调试设备。
看到这一幕,原本半信半疑的工人们开始改变态度。这个年轻的总监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专家,而是真正懂技术的内行人。
改造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有些是技术层面的,有些是实际操作中的。每当出现问题,沈良总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案。
“这里的管道需要重新设计。”沈良指着一个连接点,“按照原来的布局,热损失太大。”
“可是图纸上不是这样的。”一个技术员提出疑问。
“图纸只是参考,实际情况更重要。”沈良重新画了张草图,“按照这个方案改。”
半个月后,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试运行的那天,整个厂子的人都来了。从厂长到普通工人,所有人都想看看这个年轻总监的技术方案到底行不行。
“开始!”随着沈良的一声令下,改造后的炼钢炉开始运转。
炉内温度迅速上升,各项参数都在预期范围内。沈良紧盯着仪表盘,心中默默计算着各种数据。
一个小时后,第一炉钢水出炉了。
“温度1652度,成分合格!”化验员大声报告道。
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个温度比改造前提高了30多度,而且控制得非常精确。
但沈良知道,这还不够。真正的考验是持续运行能力和经济效益。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改造后的炼钢炉表现出了惊人的稳定性。不仅产量提高了15%,能耗也降低了12%。更重要的是,废品率从原来的3.2%下降到了0.8%。
王厂长拿着统计报表,脸上笑开了花。
“沈总监,您这技术真是神了!”王厂长激动地说道,“按照这个效益,设备改造成本半年就能收回。”
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韩部长亲自打电话表示祝贺。
“干得漂亮!”韩部长在电话里赞不绝口,“其他几个试点厂都在排队等着改造呢。”
但沈良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升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成千上万台设备和数十万技术工人。要想真正实现技术突破,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成功案例,而是一整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更重要的是,国外的技术封锁正在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在重工业方面的快速发展,开始采取更加严厉的技术限制措施。
沈良收到消息,原本计划从德国引进的几套关键设备突然被禁止出口。理由是“涉及敏感技术”。
“看来他们开始紧张了。”沈良冷笑一声。
技术封锁?那就自己干!
沈良将电话放下,陷入了短暂的沉思。德国那边的突然变脸并不意外,反倒证明了一件事——他们怕了。
“沈总监,德国KHD公司的设备引进被卡了?”办公室门口传来敲门声,王厂长推门而入,脸上写满了担忧。
“嗯。”沈良头也不抬,继续在图纸上画着什么,“预料之中的事。”
王厂长愣了愣。这么大的事,沈良居然表现得如此淡定?要知道那套设备可是关键的轧钢生产线核心部件,没有它,整个扩产计划都要泡汤。
“那我们怎么办?”王厂长急得直搓手,“其他几家德国公司也都松口了,说是要重新评估技术出口的可行性。”
沈良放下笔,抬起头看着王厂长。后者脸上的焦虑一览无余,额头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老王,慌什么?”沈良轻笑一声,“他们不卖,咱们就不造了?”
“可是......”王厂长欲言又止。自主研发谈何容易?那些技术人家积累了几十年,中国要想从零开始追赶,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
沈良站起身,走到窗边。厂区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改造后的炼钢炉冒出滚滚白烟,那是效率提升的标志。
“老王,你知道吗?”沈良背对着王厂长说道,“有时候封锁反倒是好事。它能逼着你走出自己的路。”
王厂长不太理解这话的含义,但从沈良的语气里,他听出了一种莫名的自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20xs.org)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