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望着李建华的背影,眉头微微皱起。
看来这个项目并不会一帆风顺,内部阻力恐怕比想象中要大。
不过无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回到办公室,沈良发现桌上多了一份文件。
是人事科送来的,关于新增助手的安排。
两个人选都是从其他科室调来的年轻技术员。
一个叫王明,机械专业毕业,在设备科工作了两年。另一个叫小李,电气专业出身,刚分配到厂里不久。
沈良翻看着他们的履历,心中盘算着如何分工。
王明的机械基础应该不错,可以负责硬件部分的设计和制造。
小李是电气专业,正好负责控制系统的开发。
正想着,门外传来敲门声。
“请进。”
进来的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身材偏瘦,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
“沈工您好,我是王明,人事科安排我来技术科报到。”王明的声音很有礼貌。
“欢迎欢迎!”沈良热情地站起来握手,“以后我们就是同事了。”
王明看起来有些紧张:“听说您要搞一个大项目,我...我能胜任吗?”
“当然能胜任。”沈良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机械专业出身,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聊了几句,沈良发现王明确实有两把刷子。虽然工作经验不多,但理论基础很扎实,而且学习能力很强。
没过多久,小李也来报到了。这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二十二三岁的样子,个子不高,但眼神很机灵。
“沈工,我叫李文,大家都叫我小李。”小李的性格明显比王明活泼一些。
“好,那我也叫你小李。”沈良笑道,“你是电气专业的吧?”
“对,刚从华北电力学院毕业。”小李有些兴奋,“听说要搞自动化控制系统,我正好学过这方面的课程。”
很好,看来人事科挑人还是挺用心的。
沈良召集三人围坐在一起,开始介绍项目的具体情况。
“我们要开发的是一套炼钢炉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沈良指着黑板上的示意图说道,“传统的炼钢过程完全靠工人经验判断温度,不够精确,也不够稳定。”
王明皱着眉头问道:“可是现在没有合适的温度传感器啊,怎么测量炉内温度?”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点上。1980年的中国,高温传感器技术确实还不够成熟。
但沈良早就想好了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用红外测温的方法。”沈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温度范围。”
“红外测温?”小李眼睛一亮,“这个思路很新颖啊!”
赵工程师也点点头:“确实是个巧妙的办法。虽然精度可能不如直接测温,但对于炼钢来说已经够用了。”
沈良继续解释:“控制系统的核心是一个简单的PID算法。根据温度偏差自动调节燃气流量,保持炉温稳定。”
“PID算法?”王明有些困惑,“这是什么?”
沈良意识到,在这个年代,PID控制理论可能还没有广泛应用到工业领域。
“PID就是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缩写。”沈良耐心地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当前误差、历史误差和误差变化趋势来调节控制量。”
说着,他在黑板上写下了PID控制的数学公式。
几个人看着黑板上的公式,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这个控制理论听起来很先进啊。”小李忍不住感叹,“沈工,您是从哪里学到的?”
沈良心中一紧。确实,以他目前的身份背景,很难解释为什么会了解这么前沿的控制理论。
“我...我是在一本外文期刊上看到的。”沈良随口编了个理由,“最近在自学控制理论方面的知识。”
几个人都点点头,没有继续追问。在这个年代,能看懂外文期刊本身就说明了技术水平。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沈良详细讲解了整个系统的设计思路。从硬件架构到软件算法,从元器件选型到安装调试,每个环节都考虑得很周全。
听完讲解,几个人都被震撼到了。
“沈工,您这个设计太厉害了!”小李激动地说道,“如果真的能实现,绝对是革命性的突破!”
王明也很兴奋:“我感觉自己今天学到了好多新东西。以前从来没想过炼钢也可以这么智能化。”
就连一向沉稳的赵工程师也忍不住感叹:“小沈,你这个想法确实很超前。不过实现起来恐怕不容易。”
“确实不容易,但并非不可能。”沈良信心满满地说道,“关键是要一步一步来,先把基础的东西做好。”
说着,他拿出了早上整理好的元器件清单。
“明天我们兵分三路采购。赵工负责基础元器件,王明去找机械加工件,小李和我去电子市场买芯片。”
几个人拿着各自的清单仔细研究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20xs.org)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