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下旨嘉奖王博士,升其为“琉球农官令”,赏锦缎百匹;又赐琉球“嘉禾县”的美称,豁免次年一半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多养牛羊”。
旨意传到琉球,王博士捧着圣旨,对围拢来的百姓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跟着大唐的法子干出来的!陛下说了,明年还要送麦种来,让咱们种麦子,以后既能吃米饭,又能吃馒头!”
百姓们欢呼雀跃,自发在水渠边立了块“唐恩碑”,刻着“大唐农官王博士,教我水利,授我稻种,使我琉球,岁岁丰登”。阿麻和利带着儿子阿麻福,亲手为石碑培土,说:“这碑要立得比城墙还牢,让子孙后代都知道,是大唐让咱们过上了好日子。”
冬天的琉球,田野里看不到闲置的农夫。大家趁着农闲,跟着王博士修水渠、造农具,还在山脚下开垦新田。山南的部落首领甚至提议,要修一条从首里城到山北的大道,用大唐的法子铺石板,“让新米能更快运到粮仓”。
阿麻福在日记里写道:“以前觉得长安很远,现在才知道,长安的稻种、长安的水车、长安的法子,早就到了琉球。原来大唐不在天边,就在咱们的田里,在咱们吃的米饭里。”
王博士看到这段话,笑着在后面批注:“天下本一家,何分天边近?”
开春后,大唐的麦种送到了琉球。农夫们学着种麦子,田埂上的水渠继续延伸,水车的吱呀声在山谷里回荡。首里城的集市上,新米、新麦摆得满满当当,唐商们用丝绸换粮食,说要“运到长安,让陛下尝尝琉球的味道”。
阿麻和利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稻田和水渠,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整个琉球连在一起。他忽然明白,李县令说的“化外之境”,不是没有规矩,而是人心齐了,规矩自然就有了。就像这水渠里的水,不抢不夺,却能滋养每一寸土地,这才是大唐带来的真正财富。
海风拂过稻田,吹起金色的稻浪,也吹动了“唐恩碑”上的字迹。阳光下,那些字仿佛活了过来,变成了水车、水渠、饱满的稻穗,变成了农夫们的笑脸,在琉球的土地上,写下最生动的“大唐”二字。
喜欢大唐储君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唐储君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