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过程充满挑战。为了准确描绘一种寄生在古树上的“云雾草”,阿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采摘;为了验证一种海藻类的药性,孙黎亲自试服,险些中毒;有次遇到台风,他们保护药书抄本,竟用身体挡住漏雨的屋顶。
半年后,《琉球本草》初稿完成,共收录草药一百二十种,分“海生”“陆生”“藤本”三类,每页都有手绘的植物图,旁边用汉文和琉球语标注。其中既有唐医常用的甘草、柴胡(由大唐引入种植),也有琉球特有的海蓬子、海蛇藤,甚至还有渔民常用的几种海藻的药用方法。
“你看这页,”孙黎指着“海马”的条目对阿竹说,“你们渔民常把它当补品,其实它性温,能补肾壮阳,对男子不育有奇效。以后遇到这类病人,就可以用它入药。”
阿竹捧着药书,激动得手都在抖:“有了这本书,咱们琉球人自己也能看病了!孙大夫,您真是我们的活菩萨!”
《琉球本草》的抄本很快传遍琉球。药局按书制药,疗效显着,连以前信巫医的老人都说:“唐医的药比神符管用。”李县令将抄本送呈长安,李承乾看后大悦,下旨将其收入太医署藏书阁,并赐孙黎“海东医圣”的称号,赏锦缎百匹。
孙黎却把赏赐都换成了药材和医书,继续在琉球行医。他培养的弟子们,也开始在山南、山北开设药铺,用《琉球本草》里的方子治病,人称“琉球唐医”。
有年冬天,孙黎巡诊时染了风寒,高烧不退。阿竹带着弟子们,按《琉球本草》的记载,采来海蓬子、生姜,又配上从大唐引入的麻黄,熬成汤药喂他喝下,竟真的退了烧。
孙黎醒来后,看着守在床边的弟子们,笑道:“看来,你们已经学会了。我这病,就是给你们出的考题啊。”
三年后,孙黎奉命返回长安。离别那天,首里城的百姓倾城出动,捧着草药、海产来送行。阿竹带领弟子们跪在码头,捧着《琉球本草》的定稿本,哭着说:“师父,我们一定把您教的医术传下去,让琉球再没有治不好的病!”
孙黎摸着药书,眼眶也红了:“记住,医者仁心,不分唐人与琉球人。这药书,就是你们的师父。”
船开远了,百姓们还在码头挥手。阿竹站在“惠民药局”前,看着孙黎留下的针灸铜人,忽然明白,大唐送来的不只是医术,更是“人定胜天”的信念——以前琉球人遇病只能求神拜佛,如今知道,靠草药、靠银针、靠自己,就能活下去。
多年后,《琉球本草》被不断增补,收录的草药达到三百余种。首里城的“惠民药局”越办越大,成了海东有名的医馆,连倭国、新罗的患者都慕名而来。药局的墙壁上,挂着孙黎的画像,旁边题着他临走时留下的话:“草木有灵,医者有心,心药相融,可治万病。”
海风拂过药局的窗棂,吹动着晾晒的草药,空气里弥漫着苦涩却安心的味道。这些来自大唐的医术,就像一粒粒种子,在琉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的不只是健康的体魄,还有对大唐文化的深深认同——当一个人从唐医那里捡回性命时,他对“大唐”的信任,早已超越了语言和距离。
喜欢大唐储君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唐储君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