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原平也上前一步:“臣去年赴长安,见琉州学子与长安举子同堂考试,琉球渔民凭户籍文书可自由买卖,这便是‘一视同仁’。若倭国拒绝,难道要让九州农夫继续受贵族盘剥,让寒门学子永无出头之日?”
双方争执不下,天皇一时难以决断。刘仁轨忽然开口:“天皇,老臣带来了两样东西,或许能帮您定夺。”他示意随从抬上浑天仪,“这是大唐《麟德历》的演示仪,可精准推算农时。去年琉州按此历播种,亩产较往年增三成,这是琉州刺史的奏报,您可一观。”
他又让人打开另一个木匣,取出一卷地图:“这是大唐的‘均田图’,标注了琉州每户百姓的授田数。老臣听闻倭国贵族占有七成土地,百姓无立锥之地,若按此图推行均田,不出三年,倭国的粮仓定会比现在满三倍。”
天皇看着奏报上的数字,又摸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授田户”标记,沉默了许久。殿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舍人亲王匆匆进来禀报:“天皇,九州的农夫、商人听说大唐使团带来了曲辕犁和均田令,自发聚集在宫门外,求您‘纳唐策,安民生’。”
大伴氏脸色一变,还想再说什么,却被天皇抬手制止。天皇站起身,对着刘仁轨深施一礼:“大唐皇帝的美意,朕心领了。倭国愿先试行唐制,三年之内,必给大唐一个答复。”
刘仁轨躬身回礼:“天皇明智。老臣这就命人将《均田令》《唐律疏议》的抄本留下,再派十名博士留在平城京,协助制定试行细则。”
消息传到宫外,聚集的百姓爆发出欢呼。有人抬出准备好的米酒,要敬大唐使团;有农夫捧着刚收获的稻穗,非要塞给刘仁轨,说“请天使带回长安,让大唐皇帝知道,倭国的土地也能种出好粮食”。
当晚,吉备真备在府中设宴款待刘仁轨。酒过三巡,吉备真备取出一幅自己临摹的《兰亭序》,感慨道:“三十年前在长安,臣曾见欧阳询大人写字,那时便想,若倭国也能有这般文脉,该有多好。如今看来,这一天不远了。”
刘仁轨看着窗外平城京的夜色,远处的学宫还亮着灯,隐约传来学子们诵读《论语》的声音。他举起酒杯:“吉备大人,归唐之路,不在一日之功。但只要民心向唐,纵使有大伴氏阻挠,也不过是螳臂当车。老臣在登州等着,三年后,定能收到倭国‘愿入唐疆’的好消息。”
两日后,大唐使团启程返回。海鹘船驶离平城京时,码头上站满了送行的人。吉备真备、菅原平握着刘仁轨的手,反复叮嘱“有要事必遣快马通报”;九州来的农夫代表则送来一袋新米,说“这是用唐式农具种的,请陛下尝尝”。
刘仁轨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平城京,见那座仿唐的太极殿顶,正有一面小小的唐旗与倭国旗一同飘扬。他知道,这趟出使,虽未让倭国立刻归唐,却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种子——就像那些曲辕犁,终将在九州的田野里,耕出属于大唐的痕迹。
船行至深海,刘仁轨让人取出笔墨,给李承乾写奏报。他在纸上写道:“倭国天皇虽有犹豫,然民心向唐,亲唐派已占上风。三年试行,足以让百姓见唐制之利,届时归唐,便是水到渠成……”
海风拂过纸页,吹干了墨迹。远处的海平面上,一轮红日正缓缓升起,照亮了海鹘船前行的方向——那也是倭国即将踏上的,归向大唐的路。
《大唐储君》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大唐储君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唐储君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