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的页面上,用红圆珠笔写着歪歪扭扭的字:
“瘀血阻络=下水道生锈堵了”
“肝阳上亢=电线漏电,总冒火花”
“气虚=水泵功率不够,水打不上来”
“痰湿=管道油腻堵了(瘦人也可能堵!)”
“以前开中药,心里总打鼓。”他指着这些字,像展示什么宝贝,“怕辨证错了,怕和西药犯冲,开方时手都抖。现在按您这指南,先看主症次症,再看舌脉,最后对指标,一步一步都有谱,就像走带路标的路,踏实!”他忽然想起什么,从笔记本里抽出张处方单,“昨天晚上我照着指南,给我那高血压老伴调了方子,把原来的天麻钩藤饮里加了点黄芪,今天早上她就说头不晕了——以前哪敢随便加药啊!”
苏怀瑾看着笔记本上那些朴素的比喻,忽然想起自己刚入行时,陈院长也是这样用“阴虚像晒蔫的花”“阳虚像没点燃的炭”给她讲辨证。阳光透过窗户,在那些字迹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给这场“破冰”的培训,镀上了层温暖的金边。她知道,这些笔记本上的字,迟早会变成一张张处方,带着基层医生的信心,走进千千万万个诊室,让中医不再是“摸不着的云雾”,而是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工具。
走廊里,几位医生正围着打印的“痰湿辨证流程图”讨论,有人用手机拍下舌诊照片,有人在争论“荷叶到底用6g还是10g”,声音里带着久违的热乎气。苏怀瑾站在门口,听着这些讨论,忽然觉得:所谓“破冰”,不是让所有人一下子都变成中医专家,而是让他们敢伸手、敢尝试,知道脚下的路该往哪走——这就够了。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岐黄手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