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这根线终于被织就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指南》就是那根线,它将中医的辨证思维与西医的客观指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既能被中医理解,也能被西医接受,更能被基层医生掌握的体系。正如马克博士所说,这不是对西方标准的妥协,而是从中国的医疗实践中生长出来的、具有本土生命力的标准。
“我们应该给马克博士回一封邮件。”苏怀瑾说,目光变得格外明亮,“不仅要感谢他们的认可,更要让他们看到,这份‘中国样本’背后,是活生生的人。”
她打开图片文件夹,精心挑选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林芝红景天基地的清晨,朝阳刚刚越过雪山,金色的阳光洒在田垄上,药农们戴着草帽,正弯腰为红景天除草,他们的身影与远处的雪山、近处的药田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另一张是河坊街社区站的午后,小棠医生正拿着手电筒,给一位老人看舌苔,周围围坐着几位等待问诊的居民,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意,墙上的宣传栏里贴着《看懂你的体质》的海报。
苏怀瑾在邮件里写道:“尊敬的马克博士,感谢WHO对我们工作的认可。附件中的两张照片,或许能让您更直观地理解我们的实践。红景天田的照片告诉我们,传统药材的保护离不开药农的辛勤劳作;社区站的照片则提醒我们,任何医学的进步,最终都要落实到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上。这两点,是我们团队所有努力的出发点和归宿。期待未来能与WHO携手,让传统医学的智慧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的健康。”
点击发送的那一刻,苏怀瑾站起身,走到窗前。窗外,阳光正好,仁济堂院子里那棵百年银杏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闪着翠绿的光芒。她仿佛看到,在遥远的非洲村庄,一位医生正拿着翻译版的指南,为高血压患者辨证开方;在南美洲的社区诊所,红景天的种植技术正在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中医的根在中国,但它的枝叶,完全可以伸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一切的起点,或许就是当年那个在社区站里,为如何让老人看懂舌诊而苦思冥想的自己。
陆则衍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两人相视而笑,无需更多言语,彼此都明白,这封来自WHO的邮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岐黄手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