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激动得声音发颤:“好多读者说,这书比说明书还好用,连配图都贴心——舌诊图旁边画着卡通表情包,痰湿体质配‘包子脸’,阴虚体质配‘干巴巴’,连我家孩子都能看懂!”
苏怀瑾笑着道谢,挂了视频,转身把书放进仁济堂的玻璃展柜。她特意将这本纪念版摆在第一版《岐黄手记》旁边,两本书的大小一模一样,只是初版的封面已经泛黄,纸页薄得近乎透明,边角卷着毛边,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她记得第一版出版那天,祖父摩挲着封面,指着扉页那句“医道漫漫,唯敬与诚”说:“写医案不是记流水账,是记着每个患者的苦,记着自己的初心。”那时她似懂非懂,只知道把每个病例写得像论文般严谨,却不懂在药方旁加句“药太苦可加两颗冰糖”的体贴。
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两本书上,仿佛能看到时光在字里行间流淌的痕迹。十年光阴,从那个开方前要反复翻书、需得祖父在旁盯着的新手,到能写出让普通人看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南”,变化的是日渐纯熟的技艺,不变的是扉页那句她亲手写的话。
展柜外,小棠正给新来的实习生讲解药材,声音清亮:“当归要选主根粗长的,断面黄白色,油润的才好……”苏怀瑾望着那抹忙碌的身影,忽然觉得,这《岐黄手记》从来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是写给时光的——让十年后的自己,能看见来时的路;让十年后的弟子,能接过手里的灯。
就像此刻,老樟树的影子落在展柜上,两本书的封面在光里重叠,红景天的药香穿过纸页,漫了满室。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岐黄手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