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禾这才想起怀里的红萼果实,掏出来递给阿妹:“湖边摘的,好看不?”阿妹接过果实,放在鼻尖闻了闻,眼睛弯成了月牙:“好香!”她把果实放在枕头边,又躺回床上,没过半个时辰,竟坐起来说不晕了,脸也不红了。母亲觉得奇怪,摸了摸阿妹的额头,果然不烫了,比早上清爽了许多。
“你给她吃什么了?”母亲问阿禾。阿禾摇摇头:“就给了她几个红果子,没吃,就放在枕头边。”母亲将信将疑,让阿妹再躺会儿,自己则拿着红萼果实,仔细看了看,又闻了闻,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可到了晚上,阿妹不仅能下床吃饭,还能跟着母亲去灶房烧火,一点病气都没了。
阿禾心里犯了嘀咕:难道是这红萼果实的缘故?他想起白天在村里看到的染病的人,又想起阿妹的变化,心里忽然冒出个念头:说不定这果子能治那怪病?第二天一早,他就揣着几颗红萼果实,往城里的药铺跑去,他要找周伯庸先生问问,这果子到底是什么。
第三回 伯庸辨味细究药理 初试戈力救孩童
周伯庸正在药铺里对着空荡荡的药柜发愁,就看见阿禾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攥着几颗红萼果实,额头上满是汗。“周先生!您看这东西能治病不?”阿禾把果实递到周伯庸面前,声音里满是急切。
周伯庸接过果实,先是仔细观察:红萼如盏,黑果如珠,枝干带着细密的纹路,叶子边缘有锯齿。他又放在鼻尖闻了闻,一股清苦辛香扑面而来,那香味钻进鼻腔,竟让他原本有些发紧的喉咙,瞬间清爽了许多。“这是哪里采的?”周伯庸问道,手指轻轻捏了捏红萼,感觉到里面的果实硬硬的。
“湖边的树林里,好多这样的灌木!”阿禾急忙说,“我妹妹昨天头晕发热,把这果子放枕头边,没过多久就好了!”周伯庸心里一动,他行医多年,对草药也算熟悉,却从没见过这种植物。他取出瓷盘,把果实放在里面,又拿出小刀,轻轻切开一颗黑果,里面的果肉是淡黄色的,汁液带着同样的清苦味。
“阿禾,你跟我说说,这植物长在什么地方?叶子是什么样的?”周伯庸追问,眼神里有了些光彩。阿禾一一说了,周伯庸点点头,又让阿禾带着他去湖边看看。两人来到湖边的树林,果然看见一片半人高的灌木,枝头挂满了红萼果实,风一吹,红萼轻轻晃动,像无数个小灯笼挂在枝头。
周伯庸蹲下身,仔细观察灌木的形态,又摘了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了嚼——初尝是苦,随后是辛,咽下后喉咙里竟有股暖意,顺着食道往下走,连胸口的闷胀都缓解了些。“味辛能散,微苦能泄,性温能通,”周伯庸喃喃自语,中医讲究“性味归经”,辛味能发散表邪,苦味能清热解毒,温性能通利气机,这果实的性味,正好对着瘟邪的“秽浊郁滞”之症。
他当即摘了些红萼果实,带着阿禾回到药铺,正好遇到王阿婆抱着小三子来复诊。小三子比昨天更重了,脸色发青,嘴唇发紫,已经没了力气哭,只有胸口还在微微起伏。“周先生,您救救孩子吧!”王阿婆哭得几乎晕厥。
周伯庸来不及多想,取出几颗红萼果实,用温水泡软,又用纱布包好,放在小三子的鼻下,让他闻果实的香气。又取了几颗果实,放在石臼里捣烂,加入少量温水,调成糊状,用棉签蘸着,轻轻涂在小三子手背上的红疹上。最后,他又摘了几片红萼,放在锅里,加了些芦苇根,煮成浅褐色的汤,放温后,用小勺一点点喂给小三子。
王阿婆在一旁紧张地看着,手心全是汗。过了大约一个时辰,小三子的喉咙里发出了轻微的声音,眼睛慢慢睁开了一条缝。周伯庸急忙给他把脉,脉象虽然还是快,但比之前平稳了些,不再像之前那样浮数紊乱。又过了半个时辰,小三子竟开口说要喝水,手背上的红疹颜色也浅了些。
“有效果!”周伯庸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他没想到这不知名的果实,竟真的能压制瘟邪。王阿婆见孩子醒了,跪在地上给周伯庸磕头:“谢谢您!谢谢您救了我的孙子!”周伯庸扶起她,指着瓷盘里的红萼果实:“是这果子的功劳,不是我的。”
他给这果实起了个临时的名字——“红萼果”,又让阿禾去湖边多摘些来,他要再试几次,确认果实的药效。接下来的几天,周伯庸用红萼果救治了几个染病较轻的人:给发热的人闻果实的香气,缓解头晕;给喉咙痛的人用果实煮水喝,减轻疼痛;给起红疹的人用果实糊外敷,消退红疹。每一次,都有明显的效果。
第四回 村民传习悬果辟邪 稻浪间戈力名初定
周伯庸用红萼果治病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岳阳城和周边的村庄。每天都有人来药铺要红萼果,周伯庸索性把果实的用法写在纸上,贴在药铺门口:“红萼果,味辛微苦,性温。外用:悬挂门窗,避秽浊之气;捣烂外敷,解皮肤红疹。内服:与芦苇根同煮,治发热咽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