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萼灵椒记
楔子
子午岭横亘陇东,黄土塬绵延千里,泾水汤汤穿谷而过,滋养出一方兼具雄奇与灵秀的土地。上古之时,神农氏尝百草途经此境,见岭上草木葱茏,却多含寒凉之性,念及陇东冬春酷寒、民多饮冷食生,便将一粒蕴含阳和之气的草籽遗于向阳坡地。草籽吸日月精华,沐泾水灵泽,历经千年风霜,长成丛生灌木,枝间缀满红萼小果,味辛如椒,藏温中散寒之奇功。只是彼时无人识得,任由其在山野间枯荣流转,直到清乾隆年间,一场席卷村落的腹痛之疾,才让这株“野胡椒”的灵韵,真正走进了陇东百姓的烟火人间。
上卷
第一卷 寒侵脾胃塬上疾 红萼初现救荒年
乾隆七年,陇东遭逢倒春寒。清明过后,本该回暖的天气骤降大雪,子午岭下的董志塬被皑皑白雪覆盖,刚返青的麦苗冻得蔫头耷脑,村民们积攒的过冬粮草也所剩无几。为了糊口,不少农户只得挖取地窖中储存的冻萝卜、凉洋芋,就着冷泉水下咽,更有甚者,冒险采摘岭上未化冻的野果充饥。
没几日,董志塬上的李家坳便接连有人病倒。先是猎户李老栓,那日进山追猎,渴极了饮了一捧山涧冰水,归来后便腹痛如绞,蜷缩在土炕上翻滚,额上冷汗直流,双手紧紧按着胃脘处,嘴里不住呻吟。他媳妇急得团团转,烧了姜汤给他灌下,却只缓解了片刻,疼痛反倒愈发剧烈,连饭也咽不下,面色惨白如纸。
消息传开,村里竟有七八户人家出现了同样的症状:有的是孩童误食了冻梨,有的是妇人洗野菜时沾了冰水,皆为腹痛难忍、畏寒喜暖,按压腹部时疼痛稍减,大便溏稀不成形。村里的老里正急得召集村民商议,都说这是“寒邪入里”,可附近的郎中年前就去了庆阳府,一时半会儿回不来,眼看有人疼得昏死过去,众人束手无策,只能唉声叹气。
村西头住着个独居的老汉,人称“王老耕”,一辈子种庄稼,也识得些山野草木的性子。他见乡亲们遭此大罪,心里实在不忍,便想起年轻时在子午岭深处砍柴,曾见过一种丛生灌木,枝上结着鲜红的小果,摘一颗咬下,辛辣之气直冲口鼻,浑身都能热起来。彼时只当是野果,没敢多吃,如今想来,这辛热之物,或许能驱散体内的寒气。
王老耕不顾雪天路滑,扛起柴刀就进了山。子午岭上的积雪没过脚踝,寒风像刀子似的刮在脸上,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向阳坡走,记着那灌木喜暖,必长在日照充足之处。走了两个时辰,终于在一处避风的山坳里,找到了那片熟悉的灌木丛。枝桠上的红萼果实顶着积雪,像一串串小红灯笼,看着就透着暖意。他小心翼翼地摘了满满一布兜,急匆匆往回赶。
回到村里,王老耕直奔李老栓家。他取了十几颗红果,用石头砸烂,放进陶锅里,加了些井水,在灶上慢慢熬煮。不多时,锅里便飘出一股辛辣中带着清香的气味,弥漫在土屋里。他给李老栓盛了一碗温热的药汤,劝道:“老栓,这是山野里的红果汤,你趁热喝了,说不定能驱驱寒。”李老栓疼得实在没办法,闭着眼一饮而尽。药汤入喉,辛辣之气顺着食道滑入腹中,起初还有些灼热感,片刻后,腹中的绞痛竟渐渐缓解,身上也冒出了一层薄汗。他缓了缓气,惊喜道:“老王,这汤真管用!我肚子不那么疼了!”
王老耕见此法有效,便又带着村民进山采摘红果,熬汤给患病的人喝。凡是喝下红果汤的,不出半日,腹痛便会减轻,一两日后便能痊愈。村民们都感念这红果的救命之恩,又因其味辛辣如胡椒,且长在野外,便随口叫它“野胡椒”。王老耕摸着胡须道:“这野胡椒生在向阳坡,得阳气滋养,味辛性温,正好能驱散脾胃里的寒气。咱们陇东人冬天冷、常吃生冷,往后可得记着这宝贝。”
第二卷 口传心授疗沉疴 性味归经藏玄机
野胡椒能治寒腹痛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很快传遍了董志塬周边的村落。邻近的马莲滩村有个张寡妇,丈夫早逝,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过日子。那日儿子在河边玩水,不慎掉进水沟,虽及时救起,却受了寒,当晚便腹痛不止,还伴有呕吐、腹泻,整个人蔫蔫的,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张寡妇急得直掉眼泪,听闻野胡椒能治病,便托人从李家坳讨了些野胡椒来。
她照着传闻中的方法,将野胡椒砸烂煎汤,给儿子喂了小半碗。可儿子喝了之后,虽然腹痛减轻了些,却依旧腹泻,而且胃口极差,连米汤都不想喝。张寡妇正犯愁,恰巧王老耕路过马莲滩村,听闻此事便主动上门查看。他摸了摸孩子的脉象,又看了看舌苔,说道:“孩子年纪小,脾胃娇嫩,野胡椒性温味辛,虽然能散寒,却也有些燥烈,单用恐伤脾胃津液。你可以在汤里加两三片生姜、几颗大枣,既能辅助野胡椒温中散寒,又能缓和它的燥性,保护脾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