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寡妇依言照做,在野胡椒汤里加了生姜和大枣,熬煮片刻后给儿子喝下。这次药汤入口,辛辣之中多了几分甘甜,孩子也愿意喝了。喝了两剂之后,孩子的腹泻止住了,胃口也渐渐恢复,又能跑能跳了。张寡妇感激不已,将这个配伍方法记在心里,遇到村里有孩童受寒腹痛,便主动分享出去。
此事传到了宁县的一位老郎中耳中。老郎中姓赵,行医数十年,深谙中医理论,听闻野胡椒的神奇功效,便特意前往董志塬考察。他找到王老耕,详细询问了野胡椒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药用方法,又亲自进山查看野胡椒的植株,采摘了一些果实带回药铺研究。
赵郎中将野胡椒的果实晒干研磨成粉,仔细观察其性状,又用舌尖尝了尝,感受其性味。他发现野胡椒辛味浓烈,性温不燥,入脾、胃二经,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与中医“寒者热之”“通则不痛”的理论不谋而合。他感慨道:“天地间草木皆有灵性,这野胡椒生在陇东苦寒之地,便自带温中散寒之性,恰合本地百姓的体质需求,真是大自然的馈赠。”
不久后,赵郎中遇到一位老妇人,患脾胃虚寒之症多年,每逢冬季便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吃了不少汤药也不见根治。赵郎中便在药方中加入了野胡椒粉,嘱咐她每次服药时冲服少许。老妇人遵医嘱服用了一个月,腹痛的症状竟明显减轻,冬天也能正常进食了。她复诊时问道:“赵先生,您加的是什么药?竟如此管用?”赵郎中笑道:“这是陇东山野里的野胡椒,性温味辛,能补脾胃阳气,散腹中寒气,正好对症你的沉疴。”
随着野胡椒的应用越来越广,村民们在实践中又摸索出了不少用法。有人将野胡椒与羊肉同煮,不仅能去除羊肉的膻味,还能增强温中暖身的效果,寒冬时节食用,浑身暖洋洋的;有人将野胡椒晒干后储存起来,平日里煲汤、做菜时加一两颗,能预防脾胃受寒;还有人发现,用野胡椒煎汤后,用毛巾蘸着热敷腹部,对寒凝气滞引起的腹痛也有辅助治疗作用。这些用法通过口传心授,在陇东民间慢慢流传开来,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疗佳品。
赵郎中把这些实践经验一一记录下来,在他的医案中写道:“野胡椒,辛温,入脾、胃经,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呕吐、腹泻,单用或配伍生姜、大枣、羊肉等,皆有良效。其性温和,非燥烈之品,民间常食之,可御寒凉、健脾胃。”这些文字,成为野胡椒药用的最早书面记录,也为后来的文献收录埋下了伏笔。
第三卷 乾隆巡边逢急症 太医束手遇良方
乾隆十五年秋,乾隆皇帝西巡甘肃,考察边地民情。车驾行至庆阳府境内,恰逢连日阴雨,道路泥泞,行进缓慢。随行的侍卫长李忠,自幼生长在江南,不耐西北的寒凉潮湿,加之连日奔波劳累,竟突发腹痛。起初只是隐隐作痛,后来愈发剧烈,疼得他蜷缩在马车里,脸色发青,冷汗直流,连腰都直不起来。
随行的太医连忙上前诊治,切脉后说道:“李侍卫这是寒凝气滞,脾胃失和所致。”随即开了温中散寒的方剂,让人赶紧煎药。可药汤服下后,李忠的腹痛并未缓解,反而愈发严重,甚至出现了四肢厥冷、脉象沉迟的症状。太医们急得团团转,又换了几个方剂,加了干姜、高良姜等温热之药,可效果依旧不佳。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也颇为担忧,说道:“李忠随朕多年,忠心耿耿,如今患病,众卿务必全力救治。”可太医们束手无策,只能连连叩首请罪。此时,庆阳府知府前来接驾,听闻侍卫长患病,且太医们医治无效,便上前奏道:“陛下,臣辖区内董志塬一带,民间有一种野胡椒,性温味辛,专治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不少百姓都靠它救过命。或许可以一试。”
乾隆皇帝半信半疑,说道:“民间草木,岂能随意用于宫廷侍卫?万一有差池,如何是好?”知府连忙回道:“陛下,这野胡椒在陇东民间应用多年,疗效确切,绝非偏方。臣愿以官职担保,若有不妥,臣甘受责罚。”赵郎中也恰好被知府请来,上前补充道:“陛下,野胡椒辛温入脾、胃经,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李侍卫的症状正是寒邪郁结脾胃,气机不畅所致,用野胡椒恰是对症。臣愿亲自调制,确保安全。”
乾隆皇帝见知府和郎中言辞恳切,便点头应允:“好吧,那就试试。”赵郎中连忙让人从附近村落取来新鲜的野胡椒,挑选了颗粒饱满、色泽鲜红的果实,砸烂后加了少许生姜、陈皮,用温水熬煮。他特意控制了火候,熬煮时间稍长,以缓和野胡椒的燥性,又取了少量药汤先自行品尝,确认无异常后,才给李忠服下。
药汤入口片刻,李忠便觉得腹中的寒气渐渐消散,辛辣之气推动着郁结的气机,原本紧绷的腹部慢慢舒缓下来,四肢也渐渐有了暖意。又过了半个时辰,他的腹痛彻底消失,脸色也恢复了红润,能够坐起身来向乾隆皇帝谢恩。乾隆皇帝见状,龙颜大悦,赞道:“想不到陇东竟有如此神奇的草木,真是民间藏珍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