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顺痊愈后,特意带着自己烧制的青花瓷器来到玄清茅庐,感激道:“先生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这瓷器虽不值钱,却是我的一片心意。”玄清接过瓷器,见其青花色泽艳丽,图案精美,赞道:“陶师傅手艺精湛!你日后制瓷,务必做好防护,可用细绢蒙眼,避免釉料溅入。”
陶顺牢记玄清之言,回去后便制作了细绢眼罩,分给窑村的工匠们。他还将端浆果的解毒功效告知同行,不少常年受窑火、釉料侵害的工匠,都纷纷前往秦岭采摘端浆果,捣汁点眼,缓解眼部不适。陶顺还发现,将端浆果晒干研粉,与凡士林混合制成药膏,涂抹在眼部周围,能预防窑火熏烤导致的目赤干涩,这一用法又在瓷窑村流传开来,成为民间实践的又一创新。
第五回 旱涝交替 护育灵苗续传承
贞观十二年,秦岭遭遇罕见的旱涝交替天气。上半年滴雨未下,赤地千里,端浆果生长的谷涧水源枯竭,不少藤木因缺水枯萎;下半年又突降暴雨,山洪暴发,崖壁坍塌,许多端浆果藤被冲毁,果实产量锐减。
眼看端浆果日渐稀少,求药者却并未减少,乡邻们忧心忡忡。清溪村的王勇找到玄清,道:“先生,端浆果若是绝了,日后眼疾之人可怎么办?我们得想办法救救它们!”玄清也早已思虑此事,他召集各村乡邻,商议护育之法。
“端浆果喜背阴湿润、土壤肥沃之地,如今水源枯竭,我们可从碧涧溪引水,挖渠灌溉谷涧;崖壁坍塌之处,可垒石加固,防止藤木被冲毁。”玄清道,“另外,我们可采集成熟的端浆果种子,在谷涧附近开辟育苗圃,精心培育新苗,待幼苗长成,再移栽至崖壁。”
乡邻们纷纷响应,王勇带领青壮年开凿水渠,将碧涧溪的水引入端浆果生长的谷涧;李氏、张氏等妇人则负责采集种子,筛选饱满的种子,埋入提前翻松、施了腐熟有机肥的育苗圃中,每日浇水养护;陈老妪等老人则在谷涧周围巡视,防止牲畜破坏藤木和幼苗。
玄清每日前往谷涧和育苗圃,观察端浆果的生长情况,指导乡邻养护:“浇水不可过多,以免烂根;施肥需用腐熟的草木灰或人畜粪便,不可用生肥;新苗移栽需在雨后土壤湿润时进行,避免阳光暴晒。”
历经半年的辛苦劳作,水渠顺利完工,谷涧恢复了湿润,枯萎的藤木抽出新芽;育苗圃中的种子也发芽生长,长出了嫩绿的幼苗。次年春天,玄清带领乡邻将幼苗移栽至加固后的崖壁上,精心照料。到了夏秋时节,端浆果藤木枝繁叶茂,红萼满枝,果实累累,产量甚至超过了往年。
在护育端浆果的过程中,乡邻们还发现了新的规律:端浆果藤木可通过压条繁殖,将健壮的枝条压入土壤,待生根后截断,即可长成新的植株;而且与菊花、枸杞间种,能促进端浆果生长,且三者配伍使用,明目效果更佳。这些发现,都是民间实践的智慧结晶,让端浆果的传承不仅得以延续,更不断发展。
第六回 太医访山 实证功效服群疑
卢承业上书举荐端浆果后,太医院内部却有争议。有太医认为,端浆果未载于前代本草典籍,仅靠民间口传,功效未必可信;也有太医认为,民间验方往往蕴含真知,应实地考察验证。太宗皇帝闻言,命太医院副院长孙思邈(注:此处为情节需要,孙思邈生平略有调整,以契合时代背景)前往终南山,实地考察端浆果的功效。
孙思邈乃一代名医,治学严谨,重视实践,接到圣旨后,当即带着弟子前往终南山。抵达清溪村后,孙思邈并未直接拜访玄清,而是先走访了清溪村、杏花村、瓷窑村等村落,逐一询问被端浆果治愈的患者,记录他们的病情、用药方法、疗效及后续情况。
他见到了已能正常视物的小石头,查看了王勇眼部的旧伤,询问了陈老妪的目昏恢复情况,还走访了陶顺等工匠、周顺等商旅、智远僧人等,收集了数十个详实的病案。这些患者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患有的目疾类型各异,却都因端浆果而痊愈或缓解,孙思邈心中已然有了初步判断。
随后,孙思邈前往玄清茅庐拜访。二人相见,相谈甚欢,玄清将自己多年对端浆果的观察、实践及中医理论阐释一一告知:“此果性微寒,味甘苦,归肝、肾二经,能清肝热、养肝血、滋肾阴、退翳明目、消肿解毒,主治肝热目赤、肝血不足目昏、肝肾阴虚夜盲、翳障遮睛、眼外伤、毒邪侵袭等多种目疾。其效之显,盖因秦岭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其得天地清润之气,性味平和,清而不寒,补而不滞,故能适用于多种目疾。”
玄清还现场演示了端浆果的炮制和使用方法,从采摘、清洗、捣汁、过滤,到配伍其他草药,一一详解。孙思邈取出随身携带的医书,对照《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等典籍,印证玄清所言,发现端浆果的功效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只是前代典籍未曾收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