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苗疆有一味包铃子,治疝气立竿见影,李掌柜便不顾路途遥远,亲自前来求助。初见阿爷糯,李掌柜见他衣着朴素,不过是个山野老人,心中难免有些疑虑:“老丈,我这疝气可是城中名医都束手无策的顽疾,仅凭一枚野果,真能治好?”
阿爷糯并不气恼,只是淡淡一笑:“医者,治病救人而已,与衣衫贵贱无关。草木虽微,却能应天地之气,对症施治,自能见效。你若信我,便留下一试;若不信,我也不强留。”李掌柜思忖片刻,心想自己已是病急乱投医,不如姑且一试,便点头答应留下。
阿爷糯为李掌柜诊查后,发现他的疝气属于“气疝”,因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所致,症状为阴囊胀痛,牵连小腹,情绪激动时加重,伴有胸闷嗳气、烦躁易怒等症。针对此症,阿爷糯采用了包铃子搭配柴胡、香附的治法。柴胡疏肝理气,香附行气解郁,二者与包铃子配合,共奏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之效。
阿爷糯将柴胡、香附捣烂,取汁液涂抹在包铃子萼筒内侧,然后套敷在李掌柜的患处。刚敷上片刻,李掌柜便觉得一股清凉之气顺着经络蔓延开来,原本胀痛难忍的感觉渐渐缓解,胸闷烦躁之感也减轻了不少。“真是奇了!”李掌柜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对阿爷糯的态度也恭敬了许多。
接下来的三日,阿爷糯每日为李掌柜更换包铃子和草药,同时嘱咐他每日晨起静坐半个时辰,平复心绪,避免思虑过度。李掌柜一一照做,疝气的症状日渐减轻,到了第四日,胀痛感完全消失,行走坐卧皆恢复正常。
痊愈后的李掌柜,对阿爷糯敬佩不已,拿出百两银子作为谢礼,却被阿爷糯婉拒。“我治病,不为钱财,只为救济乡邻。”阿爷糯说,“包铃子是山中灵物,人人可得,只要对症使用,便能治病,无需厚谢。”李掌柜心中感动,又问道:“老丈,如此妙药,为何不见于医书典籍?我愿出资将其刊印成书,让更多人受益。”
阿爷糯闻言,摇了摇头:“苗家的医术,多是祖辈从实践中得来,口耳相传至今。草木之性,需在山中亲身体悟;病症之变,需在患者身上细心观察。这些道理,不是纸笔所能尽述的。”李掌柜若有所思,他想起自己读过的医书,大多是文人墨客所着,却很少记载这些民间的实践妙法,心中不禁感慨:“原来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山野之间,实践先于笔墨,此言不虚啊!”
离开苗寨时,李掌柜采摘了许多包铃子,晒干后带回府城,不仅自己备用,还将其介绍给了城中同样患有疝气的亲友。包铃子的名声,也因此从苗疆传到了府城,甚至被一些游历的文人所知。而阿爷糯依旧守在腊尔山苗寨,每日上山采药、为村民治病,将包铃子的用法一代代传授下去,那些口传心授的智慧,如同山间的常青树,在苗疆大地上生生不息。
(上卷终)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