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岭红萼记:勒马回止血传奇
楔子
桂北兴安,群峰如黛,漓江如带,越城岭余脉横亘其间,将瑶寨藏于翠峰深处。咸丰年间,烽烟四起,战乱频仍,这片灵秀的土地既承载着瑶民世代相传的农耕智慧,也见证着刀光剑影中的生死离别。外伤出血,是乱世中最常见的急症,瑶民依山而居,与草木为伴,从自然中习得无数止血妙法,却多以口耳相传,未曾载入典籍。在瑶寨世代流传的故事里,有一种红萼果实,止血如神,能在生死关头“勒住”鲜血流逝的脚步,让伤者转危为安,它便是后来载于《广西通志》的“勒马回”。这株藏于桂北深山的草木,在一个战火纷飞的秋日,用它的灵韵,写下了一段济世传奇。
上卷
第一卷 烽烟漫卷兴安道 将领喋血遇危局
咸丰六年秋,桂北兴安城外,太平军与清军激战正酣。喊杀声震彻山谷,刀枪碰撞的铿锵声响彻云霄,鲜血染红了山间的石板路,也浸透了路边的野草。太平军将领秦勇,一身玄甲染血,手持长枪,正率部突围。他自幼习武,勇猛善战,此次为掩护主力转移,已与清军周旋三日三夜,部下伤亡过半,自己也早已筋疲力尽。
“将军小心!”身旁的亲兵一声惊呼,秦勇只觉后背一阵剧痛,一柄清军的长刀已划破他的甲胄,深及皮肉。他反手一枪挑杀偷袭的清兵,却因伤势过重,脚下一个踉跄,跌坐在地。后背的伤口长达数寸,鲜血如泉涌般涌出,很快便染红了身下的泥土。亲兵连忙上前,撕下衣襟为他包扎,可伤口太深,血势汹涌,普通的布条根本无法止住,包扎的布条瞬间被浸透,鲜血顺着布条边缘不断滴落。
“将军,不能再等了!”亲兵焦急万分,“再不止血,恐有性命之忧!”秦勇脸色苍白,呼吸急促,他能感觉到体内的气血正随着鲜血不断流失,四肢渐渐发凉。中医云“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失血过多则气随血脱,若血势不止,不出一个时辰,便会因气血耗竭而亡。此时清军仍在紧追不舍,部队已溃散,想寻军医救治已是奢望,秦勇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心中暗叹:难道我秦勇今日便要殒命于此?
亲兵背起秦勇,朝着山林深处奔去。他们知道,深山之中有瑶寨,瑶民多识草药,或许能有止血的法子。两人在山林中穿行,秦勇的意识渐渐模糊,后背的剧痛与失血带来的眩晕交织在一起,让他几次险些晕厥。亲兵咬牙坚持,汗水与泪水混在一起滑落,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找到瑶寨,救下将军。
不知走了多久,前方终于出现了炊烟。透过茂密的树林,隐约可见几座吊脚楼依山而建,竹篱环绕,正是瑶寨的模样。亲兵心中一喜,加快脚步奔了过去。寨口的瑶民见两人满身是血,神色慌张,连忙围了上来。为首的是一位年过六旬的瑶医,名叫盘婆婆,她头发花白,身着靛蓝瑶服,腰间挂着一个竹编药篓,眼神沉静而坚毅。
“婆婆,求您救救我们将军!”亲兵“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哽咽。盘婆婆俯身查看秦勇的伤势,眉头紧锁:“伤口太深,伤及筋脉,血失过多,已是危症。”她当机立断,对身旁的瑶民说:“快,把他抬到我家堂屋,取我的药臼和干净的麻布来!”
第二卷 瑶婆深山寻灵果 红萼初显止血功
盘婆婆的堂屋简洁干净,竹榻上铺着柔软的干草。她让瑶民将秦勇轻轻平放,解开浸透鲜血的布条,只见后背的伤口血肉模糊,边缘外翻,鲜血仍在汩汩流淌。秦勇气息微弱,脸色惨白如纸,嘴唇干裂,已是气随血脱之象。
“必须立刻止血,否则回天乏术。”盘婆婆沉声道。中医谓“止血之法,先辨寒热虚实”,秦勇的伤口为利器所伤,属于“外伤出血”,血势汹涌,需以“收敛固涩、化瘀止血”之法施治。瑶医虽无典籍传世,却深谙“血行脉中,溢则为瘀,瘀则血难止”的道理,寻常的艾草、蒲公英等草药,对付轻伤尚可,如今秦勇伤势过重,需用那株藏于深山的红萼果实。
这红萼果实,是瑶寨的“救命果”。盘婆婆的祖辈曾传下话说,此果生在悬崖峭壁的灌木丛中,红萼包裹着圆果,形似倒挂的金钟,性凉味涩,能收敛止血、化瘀消肿。早年瑶寨有猎人被熊抓伤,血流不止,便是用这果实捣烂外敷,片刻血止,不久便痊愈了。只是这果实生长的地方地势险要,采摘不易,若非急症,瑶民轻易不会去采摘。
盘婆婆对儿媳阿珠说:“你守着将军,用干净的麻布蘸着清水,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的血迹,切勿触碰伤口。我去后山采药,速去速回。”阿珠点头应允,盘婆婆随即背起药篓,拿起砍刀,匆匆向后山走去。
秋日的深山,草木枯黄,唯有那红萼果实,在悬崖边绽放着耀眼的红色。盘婆婆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爬,脚下的碎石不时滑落,她却毫不在意。半个时辰后,她终于抵达那片灌木丛,只见枝头挂满了红萼果实,红萼如燃,果形饱满,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盘婆婆小心翼翼地采摘了十余枚,放入药篓中,又顺手采摘了几株止血的紫草、茜草,才转身下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